200余件珍贵影像资料、50余件珍贵文物档案,带领观众窥见京剧大师周信芳引人入胜的艺术人生。12月11日,“与时麒鸣——纪念周信芳诞辰130周年展”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开幕。2025年是海派京剧杰出代表、麒派创始人周信芳诞辰130周年,展览拉开“纪念周信芳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大幕。
展览汇聚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京剧院、周信芳艺术研究会、上海图书馆多方力量,同时得到包括周信芳家人在内的众多京剧爱好者支持。不少珍贵展品首次公开亮相。
1911年,周信芳在海参崴演出期间整理并手抄的《周信芳戏目》,包含《三字经》《恶虎关》《跑城》《八大锤》的人物单本剧本,是目前现存的最早的周信芳手稿。本次展览展出的内页内容是《八大锤》的王佐单本,可以看到周信芳遒劲工整的字体。周信芳年幼失学,但热爱读书、自学成才,他一生编导创作了百余出剧目。未及弱冠,周信芳就潜心整理抄写剧本,晚年又将自己的经典剧目重新加工、出版剧本集。周信芳对于戏剧文本的重视可见一斑。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周信芳代表作之一。他饰演的“萧何”一角成为麒派弟子必学的经典角色。展览中的一张戏单,却让人意外发现,原来在“萧何”之前,周信芳还在该剧中演过“韩信”。展品中,一张1922年5月4日丹桂第一台的日戏戏单披露《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创作缘起。那天上演《连环计》《武家坡》《萧何追韩信》等剧目。当时周信芳的内弟刘奎童初到上海演出,周信芳为其编写打炮戏《萧何追韩信》,刘奎童饰萧何,自己挎刀配演韩信。次年北上时,又将此戏重排上演,开始饰演萧何。“自追自逃”也成一段趣话,更体现出大师塑造不同人物的功力。
周信芳在话剧、电影等领域都有精彩表现。展品中的电影《斩经堂》说明书记录了1936年周信芳应邀与袁美云合作拍摄戏曲影片《斩经堂》,该片在新光电影院放映期间整整客满31天,放映93场观众达到10万人次。《斩经堂》是现存周信芳最早的一部影片,也是现存周信芳盛年时代唯一的影片形象资料。微型放映厅内,观者可欣赏到高清修复版《斩经堂》,彩色戏曲片《清风亭》《徐策跑城》《乌龙院》片段。
珍贵展品还包括《甲午同庚纪念册》,上海市戏曲界欢送梅兰芳、周信芳赴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留影等。周信芳在《文天祥》《徐策跑城》等剧目中所穿的同款戏服也与观众近距离接触。
漫步在展览,上海京剧院麒派表演艺术家陈少云也有大开眼界之感,“周信芳大师还演过《吕布与貂蝉》等小生戏,展品让我们形象地了解大师的一生,看到他各个时期代表作,是一次全方位立体的学习。”
展览通过身临麒境、麒开艺境、麒光熠彩、麒艺流芳四大板块,全方位展现周信芳杰出成就,京剧麒派艺术的影响。步入展厅,参观者首先会被序厅中的“海上麒麟·周信芳演艺地图”吸引。地图特邀海派书画艺术家程十发先生哲嗣程多多绘制。14幅声情并茂的演剧角色漫画勾起参观者探索周大师一生600多个剧目、700多个角色的兴趣。“周信芳演艺地图巡游”将以citywalk的形式与爱好者一同重走周信芳演艺之旅。
漫步展厅,珍贵老照片在AI技术加持下活了起来。连台本戏《封神榜》中人物精彩亮相,“走马灯”中老徐策足下生风。点击重点展品旁的二维码,参观者还能获得更为丰富的衍生知识,还可聆听周信芳原唱《徐策跑城》《清风亭》《四进士》《追韩信》等音频片段。
第一板块“身临麒境”通过对周信芳艺术人生的钩沉,追溯大师求艺南北、转益多师的求索之路,以及麒派诞生、发展、成熟的时代背景。结合史料和展品,第一板块还重点呈现了周信芳在抗战期间通过演出《满清三百年》等剧目唤起同胞爱国救亡之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投入新中国文化事业建设,整理传统,创排新戏,以及他在话剧、电影等领域跨界探索。
第二板块“麒开艺境”聚焦周信芳深沉的爱国之情,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艺术追求。参观者可以通过大量报刊报道,了解周信芳为提高戏曲从业者社会地位,保障同行权益所做的努力,以及他对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走进群众做出的贡献。
第三板块“麒光熠彩”展现周信芳开拓创新的艺术实践,对连台本戏《封神榜》做了重点介绍,同时对麒派艺术巅峰之作“徐策跑城”的艺术特色和创新特点做了详细分析。
第四板块“麒艺流芳”讲述了周信芳在其丰富多彩的一生中,同诸多艺术界人士缔结的深厚友谊,以及麒派表演艺术对京剧等舞台艺术乃至电影等产生的重要影响。
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夏萍表示,周信芳是海派文化的一面旗帜,他突破传统戏曲局限,在京剧表演艺术中体现出高度人文关怀和现代意识,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我国新时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览持续至2025年2月16日,面向大众免费开放。主办方将通过专题研讨会、公益讲座等普及京剧艺麒派艺术。“麒麟糖”等文创周边让不同年龄段参观者把对麒派的兴趣带回家。
展览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京剧院、周信芳艺术研究会、上海图书馆主办,得到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