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通讯员陆烨
冬日清晨,寒意正浓。
12月10日,浙江公司北仑电厂基建安健环工程师胡凌敏早早就出门,这天他和几位同事作为志愿者,要参与一次特殊的增殖放流行动。
“还有带编码的大黄鱼?”“为啥要带编码啊?”“捕上来了怎么办?”听着志愿者的议论,胡凌敏笑着说:“谜底在现场,我们马上出发。”
车轮飞速,1个半小时后,一望无垠的大海映入眼帘。象山港临近舟山海域,岸线曲折、港中有港、水域宽阔,环境质量较为优良,被誉为“国家级大鱼池”。下了车,上了机动船,大家急切地奔向鱼苗养殖基地。
阳光正好,船儿飞驰,溅起浪花朵朵。10几分钟后,机动船缓缓靠泊在养殖基地。象山港湾水产种苗有限公司负责人徐万土迎上来,常年的风吹日晒,他的脸黑里透红。眼前的养殖基地像无数个放大了的田字格,中间用木板隔开,每个格子间养着不同品种的鱼苗。“你们看,这就是带着编码的岱衢族大黄鱼。”徐工热情地介绍着。
今天的志愿者可不一般,他们有着20多年工龄,干过生产运维,也干过经营管理,如今他们都是可爱的基建人。随着两台百万千瓦清洁低碳机组拔地而起,平日里他们不是泡在工地检查安全生产,就是埋在合同资料堆里,和各种数据打交道。此刻,他们围成一圈,眼神专注,细细聆听。
只见工作人员用渔网轻轻捞起,几条小鱼儿扑棱棱跳动着,它们的脊背上一块粉色标志牌格外显眼。定睛一看,标志牌一面刻着“浙海研N01”字样,另一面刻着一串手机号。“通过这个标记,我们能够了解鱼苗的生长情况,也能追踪它们的洄游路线,”徐工说得很专业:“如果有人捕到标志鱼,可电话联系我们,帮助我们掌握捕捞时间、地点和工具,计算回捕率,当然我们也会适当给予奖励。”听到这里,谜底解开了,大家不由得会心地笑了。
正在现场的两位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忙着测量鱼儿体长,并一一做好记录。“12.5厘米”“14.6厘米”......胡凌敏开心地说:“记得第一次放流时,鱼苗体长才6厘米,半年时间它们都长大了。”
岱衢族大黄鱼是东海海域的“土著”鱼种,存活率高、经济价值丰厚,对修复近岸渔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完成检测、称重后,166957尾带有编码的岱衢族大黄鱼,从养殖基地运至一艘专业的活鱼运输船,船上备有补水、增氧系统。随着马达声响起,运输船带着鱼宝宝们驶向大海深处。
一个小时后,渔船抵达象山港港湾深处。极目远眺,碧海蓝天,蔚为壮观。一道光穿过云层,海面顿时金光闪闪。伴随着“哗啦啦”的水声,志愿者拎起一桶桶健康活泼的鱼苗,让它们奔向大海,去开启人生的第一次远航,也回归母亲的怀抱。
入海的一刹,鱼儿有的高高跃起,像是在表演节目;有的则游到船边,摆动几下尾巴,仿佛来和主人道别,很快,它们都消失地无影无踪。“不知道还有没有缘分,再次见到这些标志鱼。”一位志愿者凝望着大海,轻轻地说着。“能不能见到不好说,但一定能尝到更美味的大黄鱼。”徐工话语刚落,海面上笑声一片。
胡凌敏告诉记者,这是电厂今年第六次增殖放流行动。根据海域特点,已放流的品种有岱衢族大黄鱼、小黄鱼、褐菖鮋、黄姑鱼、黑鲷,还有三疣梭子蟹、彩虹明樱蛤、海蜇等,各类海产品的幼苗超1亿尾(只)。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赋能蓝色产业,也是我们央企的责任担当。这样的活动我们还会持续。”胡凌敏信心满满地说。(陆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