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团队历时3年50多场访谈“对话拉贝”

扬眼 2024-12-13 03:06:51

南大团队在德国海德堡约翰·拉贝交流中心向拉贝嫡孙托马斯·拉贝教授赠书

日前在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的成果汇报会上,团队从诞生到发展的收获吸引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关注。而最引人注意的是,今年推出的这本《对话拉贝》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约翰·拉贝是今天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时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在1937年那段血雨腥风的日子里,他作为南京安全委员会主席,与一众外国友人一道,艰难保护了20多万中国难民。拉贝在此期间写下的日记是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2021年成立。团队指导老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陈民介绍,2021年6月起,“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开展口述史研究,围绕《拉贝日记》的发现、出版、翻译及传播,采访了大量亲历者和见证人。历时3年,团队成员进行了50余场海内外访谈。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与他们开展访谈,让拉贝及《拉贝日记》相关的前尘往事再度走入人们的视野。

在整理出15万字的访谈资料后,《对话拉贝》一书汇编成册,今年顺利出版。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包括家国记忆、重现人间、名家访谈、歌剧《对话拉贝》、海外回响、友谊长存。这一成果通过他者的视角再现拉贝的和平与大爱。

约翰·拉贝的曾外孙克里斯托弗·莱因哈特去年6月为该书作序。提及《拉贝日记》的面世过程,他表示,1995年曾外祖父的故事一再引起后代的注意。“一位美籍华裔博士生(张纯如)与我母亲取得联系,希望她能提供约翰·拉贝在1937年底日军占领南京期间的日记。我当时并不知道张纯如的工作会对我今后的生活产生多大影响。又过了一段时间,母亲递给我一大摞手工制作的日记本,让我复印。我曾在上世纪70年代初见过这些日记,但很快它们就被收了起来。”克里斯托弗·莱因哈特说,复印件曾被寄给埃尔温·维克特和德意志印书馆,用于撰写约翰·拉贝故事的德语版本,直到此时,他才知道原文的内容。

克里斯托弗·莱因哈特表示,“直到2017年10月的南京之行,我才真正开始理解曾外祖父以日记形式留下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见证所具有的世界意义。我受邀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凸显了约翰·拉贝以及国际安全区委员会的工作对中国及世界的重要性。我带着长女一起踏上这次旅程,为延续我们家族与中国人民之间那份独一无二的友谊树立了又一座新的里程碑。作为约翰·拉贝的后代,每当我有机会和少数尚在人世的暴行幸存者见面时,总是非常令人动容。”

克里斯托弗·莱因哈特还说,他和女儿安吉丽娜在演讲中,提到了“患难者不轻弃”。这指的是约翰·拉贝的座右铭“人们不能抛弃身处困境的朋友”。如今,这句话仍然在家族流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楠

0 阅读:7
扬眼

扬眼

扬子晚报原创新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