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愿这段历史记忆水滴般扩散

扬眼 2024-12-13 19:21:52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12月13日上午,202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今年90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刘民生,以及刘榴、曹玉莉、任颖、黄睿、蒋秉錞五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代表出席仪式。

在仪式现场,肃穆的人群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和家属引人关注。其中年纪最大的一位老人今年90岁,叫刘民生,他也是唯一作为代表出席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老人们一遍遍讲述亲身的痛苦经历,希望将历史真相告诉更多的人。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刘民生回忆起家人在南京大屠杀中的经历,心情沉重。“日军进城后,把我们全部赶到广场上。那时,母亲刚生完我妹妹不久,父亲抱着我站在青壮年队伍里,我那时小,哭闹不止,一名日本兵便冲过来朝我刺了一刀,至今右腿上还留有伤疤。”

刘民生告诉记者,当时他只有3岁,这些事情都是母亲后来告诉他的。父亲被带走后,再也没有回来,留给自己的只有腿上一道触目的伤疤。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惨案,是中国历史上的至暗时刻,那段由血泪凝结的记忆,是我们不敢忘、也不能忘的共同记忆。刘民生也对当下年轻人说,“这么多人的生命人被剥夺了,我希望子孙后代们,能永远记住这段历史,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布,截至11日,2024年有程福保、陈桂香、刘素珍、高如琴、石秀英、周智林6位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先后离世。在纪念馆《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序厅内,墙上100张彩色照片,是截至2017年9月30日登记在册的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每当有一位幸存者离世,照片墙上的灯便会熄灭一盏。如今,墙上仅有32盏灯还亮着。截至今年12月1日,登记在册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2人,平均年龄超过94岁。其中年纪最大的101岁,最小的86岁。如今,能如常参加证言集会、家庭祭告等活动的老人也越来越少。

老人们离去,但他们的记忆不灭,证言永存。围绕在幸存者身边的,是接过传递历史真相重任的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们,传播历史真相的接力棒不会掉落。目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总数已增至32人,他们多是幸存者家庭的二代、三代甚至四代。

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00后”大学生蒋秉錞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桂香的曾外孙,他是一名播音主持专业的大学生,今年刚刚加入第三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的队伍,老人们饱经战争创伤,但晚年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给他带来很大的触动,“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家公祭仪式,以前只在电视看到过,今天在现场感触更加深刻,这段惨痛历史应该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铭记。作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我更应该向每一个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去传播这段历史,让历史的记忆像水滴一样扩散。”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薛玉娟的外孙女任颖是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教员,2014年,还是小学教师的任颖参与编写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小学版《血火记忆》,该读本以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中的关键人物为切入点,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小学生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形成对国家公祭的初步认识。“过去我是听我的外婆说,从书本上看,今天我第一次来到国家公祭仪式的现场,这让我更近距离的接触这段历史。作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肩上的重担。”采访中,任颖几度落泪。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育青少年她也有一种紧迫感,“面对我们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要让更多的孩子知道这段沉重历史背后的故事,更要教育他们珍惜和平,铭记历史,这是为了更好的出发,更好的前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楠沈昭

校对徐珩

0 阅读:3
扬眼

扬眼

扬子晚报原创新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