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主体在地下700米深处建成,一系列前沿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海南文昌,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商业航天从此形成全产业链闭环;甘肃庆阳数据中心集群,逾万架标准机架高效运行,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海量数据化身数字生产力……神州大地,处处可见中国经济向新求质、换挡升级的矫健“身姿”。(12月11日《人民日报》)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谋新策、出实招,切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加快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新动能新优势壮大,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继年初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一大热词后,近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24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未来产业等词入选,更折射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尤其面对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国各地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你看,在安徽合肥科学岛,这块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稳态强磁场、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等科研“利器”,已衍生出特种电源、低温制冷、创新药物等一大批应用产品。其实,合肥只是各地利用新质生产力布局新产业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国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前10个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3%。其中,航空航天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4.5%,专业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2%,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增长11%。正如美国《华尔街日报》日前在一篇报道中总结称,近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向好势头以及PMI等高频经济指标的亮眼表现,可能意味着中国今年将实现全年约5%的经济增长目标。
深化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释放新潜能。生产力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力量。新质生产力更是瞄准重要基础研究和战略性原始创新,在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这既是生产力质的跃迁,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各地以深化改革为抓手,积极抢抓新赛道,以“未来产业”开创产业未来,抢占发展制高点。比如,日前,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聚焦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生命科学、先进材料、未来网络等七个重点领域,同时兼顾第三代半导体、先进装备制造、区块链、元宇宙等N个发展领域。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建成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0.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2.9%。这也见证了新质生产力是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正如专家所说: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成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转变的必然选择,以及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战略举措。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新质生产力虽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但其发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保持韧性、耐心和定力,更好地去创造方法、谋划思路,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