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培育好老师,厦门有三大秘诀!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4-12-17 10:08:02

让年轻老师快速成长为好老师是厦门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图为老师加入学生跳绳队伍中。

厦门贯通阶梯式教师成长路径,老师只要努力就能在名师工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育在细微之处

在今年4月举办的“今天我们如何当老师——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系列活动”中,老师们讲述各自的教育故事和真实感悟,将教育家精神转化成教育细节,以行动告诉大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教育家,但人人都可以有教育家精神”。

访于点滴之间

当前,厦门的老师们仍采用“古早”的家访作为家校联系方式之一。每年第四季度,厦门启动进社区进家庭活动,这是在平时的家访基础上增加的集中式家访。朴素的家访,回到教育本真,也是厦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炼就强师之能

厦门贯通“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卓越教师”,“骨干班主任—德育带头人—专家型班主任—卓越教师”和“校长任职资格—校长素质提升—名校长—卓越教师”的“三维一体”成长路径。只要努力,每位老师就能在名师工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今天,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工作交流会在厦门举行。

去年,教育部印发通知,启动实施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厦门是10个试点地区之一。

在福建区域,厦门教师队伍被认为是“优等生”,有一个数据可以佐证,每三年一届的福建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技能大赛已举行五届,在这五届教师“高考”中,全省一半的特等奖和一等奖,收归厦门囊中。

事实上,这背后,厦门面临师资队伍过分年轻化的严峻挑战。从一个数字就可见一斑。过去五年,厦门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招了1.3万余名教师,占全市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总人数约30%。

这里还有一个背景,全国33个重点城市,厦门小学生数量增速名列前茅。其中,2008年到2019年,厦门小学生增速达86.6%,比第二名高出十个百分点。

这个增速使得厦门公办学校每年招聘教师人数维持在2000余人,一所学校的人事干部说,这是过去不可想象的——20年前,厦门每年教师招聘人数维持几百名,后来增加到千余名,很快地,突破两千大关。

从这个角度看,厦门试点的意义之一在于:怎么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把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变得足够成熟,好老师足够多,以此应对家长期望,以及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

今天,我们带您了解厦门特色强师之路。

秘诀1

教育家精神

把它具象化为能被大家看见的教育细节

五年前,厦门市大嶝小学的张月娇到连公交车都没有的小嶝小学支教。上班没几天,遇到台风,不仅把她的电瓶车挡风玻璃吹走,差点也把她吓跑。

让她留下的是孩子,小嶝小学有个孩子拉着她的手说:“老师,你能不能等到我毕业再离开,我不想换老师了。”

张月娇选择留下,她带领小嶝小学老师创建“小岛里的生命校园”。充满温情的学校,成功地把支教老师也留下,学校获评全国温馨校园典型案例。

今年,张月娇被请上全市的讲台——4月,厦门市教育局启动“今天我们如何当老师——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系列活动”,在老师中开展“今天我们要怎么当老师”的大讨论。

“今天我们怎么当老师?”张月娇告诉台下的老师,她找到的答案是“首先要肯奉献”。

“今天我们如何当老师”活动举办了三场,演讲老师除了张月娇,还有厦门基础教育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厦门大学洪文晶教授,带队建起亚洲首座无噪声实验室,他找到的“如何当老师”答案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厦门一中生物竞赛教练许桂芬,为了让学生做上实验,自己连夜抓蜗牛,她找到的答案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厦门外国语学校正高级教师欧阳国胜,他有从政及省调机会,却依然回到班主任岗上,他找到的答案是“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厦门实验中学原校长肖学平,带出一所所优质学校,他找到的答案是“勤学笃行,求是创新”。

市教育局说,老师们讲述各自接地气的教育故事和真实感悟,不是为了比谁讲得精彩,而是通过他们的娓娓道来,让教育家精神转化成一些实实在在能被大家看得见的教育细节。

什么叫“教育家精神”?它有六大内涵: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共同编织出教育家的精神图谱,也成为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陈珍说,很多人觉得,教育家精神很遥远,然而实际上,身边很多老师身上就有这种精神在闪光,“不是人人都能成为教育家,但人人都可以有教育家精神”。

从某种角度看,这是感悟教育家精神的过程中,厦门的践行之路——激发唤醒每一位教师心中内在的教育家精神。

秘诀2

入户式家访

坚持十七年走进学生家中了解成长环境

廖邦是金榜小学二年10班班主任。最近一段时间,每天下午放学,他要朝家相反的方向出发:去家访。

廖邦是每年走出微信,走进学生家庭的厦门4万名中小学老师之一——每年第四季度,厦门启动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老师要在这段时间集中走进社区、走进家庭。

加速朝着现代化教育城市迈进的厦门,老师们仍采用“古早”的家访作为家校联系方式之一,而且已经坚持了17年,这是在平时的家访基础上增加的集中式家访。

不久前,“陈老师”出现在梧村小学三年级学生小辰家中,这位“陈老师”是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陈珍,数学老师出身的她跟随小辰的班主任一起家访,陈老师熟练地重操旧业,终于成功地获得孤独症患者小辰的认可,他点头同意下次见面,和陈老师说句话。

这是“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一直保留的一项传统:市区教育局局长、委局领导等,也要走出机关,走到学生家里家访,为的是能带动更多校长、老师也走进孩子的家庭。

不过,在微信几乎深入每个社会成员后,“入户式”家访不止一次遭受质疑。廖邦坦承,他的朋友觉得不可思议,他努力讲道理给他们听:你可以通过视频对话,但还是看不到孩子的生活环境,而孩子成长是受环境影响的——孩子的很多问题跟家庭情况有很紧密的关系,真正的育人工作是育人于细微之处。

在厦门,越来越多的老师认同一个观点:你只有走到学生家里,才能更具象地了解家庭环境、周边社区环境,甚至是学生学习休息环境。

但是,这些信息很重要吗?老师们说,当然!有些孩子突然情绪出现反复,当你在他家看到她刚刚出生不久的二胎弟弟时,你就会明白情绪来自哪里;还有的家庭租住在一间房间,有弟弟妹妹,那么,他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很有可能是他无法专心做作业。老师就要替他想办法,让他尽可能在学校完成作业,或是提醒他的父母:在孩子学习时,不要让弟弟妹妹来捣乱。

在东渡小学,班主任林老师曾经有一名让她困惑的学生,个子小小的,无论是讲话、动作、还是思维都是现实版的“树獭”——四年级了,还不会系红领巾,总是打死结再套上去。

林老师也通过家访找到答案,孩子的父母离婚,爸爸再婚,孩子事情做不好总是挨骂挨打。奶奶心疼孩子,为了让家庭少点骂声,她只能一手包办。

家访后的林老师,亲自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很快基本能自理了。每次考试,总是坚定地说:“老师,我知道我离您的目标还很远,但我一定全力以赴,不辜负您的期望!”

陈珍说:“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朴素的家访,回到教育本真,也是厦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秘诀3

卓越教师培育

名师重新当学生成为“有实践的思想者”

46岁的陆佳音是厦门市鹭江新城小学校长,三年前,她重新当上学生,成为厦门首期卓越教师培育项目成员。

2020年,厦门市教育局和西南大学启动卓越教师培育项目,这是厦门最高等级的名师培育项目,历时三年。

首期卓越教师培育对象有29位名师,第一次集会,厦门市教育局把他们带到厦门安踏创新中心,当时正值北京冬奥会,老师们站在创新中心的高处,俯瞰整整三层楼的智能化生产流水线,看着人机协同的彼此嵌入,大开眼界。

陆佳音很快领悟到用意:新时代的卓越教师,要跳出教育、放眼全局,善于站在新时代的大变革中,来探讨教师队伍建设和追求专业发展。

这是一次货真价实的培训,名师重新当学生,他们拜西南大学老师为导师,每年有一个月,利用假期到西南大学上课,与此同时,导师也要送课上门,来厦门上课。

但是,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培训,项目围绕成为“有实践的思想者”这一核心目标,驱动每一位卓越教师主动学习,譬如,有3轮“与博士共读一本书”活动,和博士生进行学者对话;系列名师研究生课程;到巴蜀中学等重庆著名中小学调研……

不久前,首期29名卓越教师培育对象集中展示培育成果之一:每人出版一本专著来阐述自己的教育主张,每本至少20万字。

身为语文老师的陆佳音出版了一本《融合语文》的专著。但是她说,最主要的收获是在理论方面。首先是超学科,也就是说,今天的语文老师不能局限在语文教书,要跨出语文,寻找多学科融通,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在现实中,很难基于一个常识或只用一个学科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需要用多个学科的多元思维,未来的社会需要多学科思维的人才。

包括陆佳音在内的老师,形容自己是“蜕变”——过去他们写书、写论文,一般是提炼出一个策略,辅之以五个或者八个案例,但是,经过卓越教师培训的淬炼后,他们意识到,必须从根基来理解教育。

卓越教师是厦门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部分,近年来,厦门贯通“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卓越教师”,“骨干班主任—德育带头人—专家型班主任—卓越教师”和“校长任职资格—校长素质提升—名校长—卓越教师”的“三维一体”成长路径。换句话说,只要努力,每位老师就能在名师工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但是,市级的培训数量有限,怎么让好老师“产量”更高?去年,厦门创新推出“市管区培”项目,市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实施工作下放至六个区,这意味着,学科带头人的培育引入加速器——两年评定50名学科带头人将增至300人,但培养方式和考核标准不变。

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康东鹏说,首批培训班收到了100份申报材料,优选50名教师进行学科带头人培训。“教师们很认真,完成任务很扎实,课题及考核由市里组织专家评审团评定,合格后才能认定相应称号。”康东鹏说。

(文/佘峥图/市教育局提供)

0 阅读:2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简介:该平台是人民日报社推进媒体行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