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12月19日电(记者周润健)岁岁冬至,今又冬至。北京时间12月21日17时21分将迎来冬至节气。从这天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
历史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大约自南北朝起,我国民间就已有从冬至起数九个九天的习俗,意在消遣寒冷的冬天,期盼温暖的春天,称为“数九”。唐宋以后,“数九歌”在大江南北广泛流传。其中,在北方地区流传至今、耳熟能详的“数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歌”是我国传统农耕社会的产物,代表了自隆冬到阳春各种物候现象的变化规律。这是古人在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古代,“数九歌”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安排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最早的“数九歌”见于敦煌文献《咏九九诗》,后来逐渐增多,《岁时杂记》《豹隐纪谈》《清嘉录》等都有记载,但南北各地“数九歌”使用的方言俚语却不尽相同。
“数九歌”朗朗上口,亲切自然,音韵流转之间,严冬至阳春的自然变化图景徐徐展开。“在过去,即便不识字的人也很容易记忆,而且具有帮助人们判断寒暑更迭、农耕时令的应用价值。”罗澍伟说。
冬至,虽是寒冷冬季的开始,但也意味着春天不远了,正所谓“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所以到了明清时期又出现了不同种类的“九九消寒图”。
罗澍伟说,最雅致的莫过于梅花“画九”了。从冬至这天起,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每瓣代表一天。染完九瓣,就过了一个“九”,九朵梅花染完,就出了“九”。
清代,还出现了文字“消寒图”,常见的是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均为繁体字,日填一笔,填完一字即过一九,九字填满,严冬已过,春天来临。很多文字“消寒图”上都会有“管城春满”,“管城”指代毛笔,笔到尾声,春满天下。
再后来,民间又创新出“九体消寒联”,如“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上下联各九字,每字九笔,每天上下联各填一笔,填满则残寒消尽,春到人间。
数九寒天,你会怎么数九?不论是传袭古法还是另辟蹊径,都会别有一番乐趣。去试试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