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铁拳”在战场上的“可见度”越来越高,东西线盟军装甲兵都对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大头钢管”感到恼火。为了有效防御“铁拳”等等单兵反坦克武器攻击,他们“不约而同”的想到了附加装甲这一概念。最早被搬上坦克充当“附加装甲”的是各种随车附件以及在战场上“就地取材”的防护材料,包括履带板、负重轮、沙包、原木等等。实践证明,这些家伙事给予“铁拳”的压力远小于给予坦克悬挂和动力系统的压力,能给予车组成员的往往也仅限于“情绪价值”。
△ 英军第8装甲旅的一辆“谢尔曼”行驶在凯沃拉尔(Kevelaer)街头,车体前方堆放有履带板和负重轮等充当附加装甲
就在缴获到“铁拳”实物并对其破甲原理有了一定认知后,盟军技术人员发现,由于“铁拳”弹头无法调整炸高,因此如果通过一些手段使“铁拳”不能在最佳位置被引爆,就能使其破甲效果大打折扣。有鉴于此,“金属网”这一既有一定结构强度同时自重较轻的装置就被纳入了视野。
早在1945年初,苏军坦克兵就开始在战场上“就地取材”,通过给坦克和装甲车辆加装包括弹簧床垫等带有金属网的装置从而实现让其引信提前触发的目的,几乎与此同时,西线盟军也在进行类似的战地改造,不仅如此,他们还开展了一系列战地试验,试图将这种金属网附加装甲制式化。
△ 柏林战役中攻入勃兰登堡门的一辆苏军T-34-85坦克,炮塔上和车体侧面均加装有金属网
1945年2月,加拿大军总司令部和英国坦克设计理事会(British Directorate of Tank Design ,DTD)联合开展了一系列反“铁拳”附加装甲试验,试验了包括金属网等在内的多种附加装甲。试验过程中加拿大人发现,金属网虽然可以有效拦截初速较慢,体积较小的“铁拳”30(小型)弹头,但对于更大的”铁拳”60及后续系列“铁拳”的弹头就显得力不从心,在试验中“铁拳”弹头屡屡突破金属网附加装甲而击穿由报废坦克改造的靶标。
△ 加装在报废“谢尔曼”车体侧面的金属网附加装甲
△ 试验中一枚被金属网附加装甲挡住的“铁拳”弹头
△ 2枚“铁拳”弹头击穿金属网附加装甲后留下的金属射流射孔
虽然加拿大人的试验结果表面,金属网对破甲弹头的防御效果并不算强,但进入21世纪,在几次局部战争中都能看到类似的改造案例,而在近期的俄乌“特别军事行动”中,俄军坦克大量加装了堪称“违章建筑”的包括金属网在内的附加装甲用以防御铺天盖地的各种破甲弹头,也算是一种另类的“文艺复兴”,尤其是考虑到对面乌克兰军队装备了为数不少的来自德国的“铁拳”3系列反坦克发射器,T系列坦克大战“铁拳”,不得不感慨历史真是个圈啊……
△ 乌克兰战场上的一辆俄军T-90M主战坦克,炮塔顶部搭建有一个金属网附加装甲平台
△ 一枚被俄军坦克金属网拦截的疑似为“铁拳”3弹头的破甲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