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兰:那是一段镌刻心间的记忆,历经岁月洗礼,依旧鲜明如初,成为了我生命中难以磨灭、永恒镌刻的印记。【人物简介】陈月兰,女,耒阳县第二区人(今水东江街道办事处石梓村12组),1932年9月28日出生一贫农家庭。1950年在大队当民兵,同年12月报名参加耒阳护理培训班学习。1951年6月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72医院做护士,立三等功一次。1953年复员回农村,后经人做媒嫁给同村从抗美援朝回来的陈慕麟。我叫陈月兰,新中国成立后,我加入了村民兵队,守护村庄安宁。1950年,抗美援朝热潮传至家乡,我报名耒阳护理班,经筛选,最终仅我与两位女民兵入选。我于护理班研习六月,学常规护理如测温、量压、试脉、消毒、注射、包扎等。班中二十余人,多为女生,男生寥寥。北方老师高大温柔,耐心十足,甚得我们喜爱。她课后特为我补课,教我识字。结业考试,我终达标。1951年6月,朝鲜战火正烈,我毅然参军,誓将护理知识用于战场。耒阳县欢送会上,我身着军装,背“井”字包,戴大红花,与父母在锣鼓声中告别,后赴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72医院,照料重伤员。
一次,前线运来位二十几岁的北方伤员,双腿肿胀发黑,绑带浸满血。他勇敢咬牙忍痛,未哼一声。因伤势过重需截肢,手术后他昏迷,醒来痛得满头是汗,仍不吭声,我们心疼不已,医生为他打了止痛针。次日,他难以接受截肢现实,性情大变,拒绝进食与治疗,摔物骂人。我深知战争残酷,全力开导他,照顾起居。他见我悉心照料,终被触动,配合治疗。
我细心照料伤员,视如亲人。缝补衣物,制布鞋,他们深受感动,分享家乡趣事与战场经历。伤员教我识字,我进步显著。因工作积极、勤奋好学,部队多次嘉奖,更荣立三等功。1953年4月,我复员回农村投身卫生事业,结识了抗美援朝英雄陈慕麟(陈寿群)。他孤儿出身,自学文化,后入伍参战,伤痕累累。我们速结连理,育有两儿两女,子孙均曾服役。现今,我89岁了,爱人已离世数年。回首往昔,我仿佛重返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72医院,眼前浮现出那些熟识的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