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断代工程:“天再旦”饱受争议!

长岳聊军事 2023-07-25 13:38:06

相传中国西周时期,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近代普遍认为“天再旦”实际上是指在日出前后发生的日食,多数学者并将其发生日期系于公元前899年4月21日。相关记载成为西周年代学研究中釐定懿王元年对应西历年份之重要基础,是中国大陆“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推定西周王年的七个支点之一。与此同时,这一说法亦受到部分学者挑战。

史籍记载

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中对“天再旦”的记述

今本《竹书纪年》中对“天再旦”的记述

有关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之记载仅见于古籍《竹书纪年》,主要有:

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李昉等《太平御览》引《汲冢纪年书》、吴淑《事类赋》注引《汲冢纪年》[注 1]

懿王元年,天再启。

——瞿昙悉达《开元占经》引《汲冢纪年书》

〔懿王〕元年丙寅春正月,王即位。天再旦于郑。

——今本《竹书纪年》

“天再旦”,即“天亮两次”之罕见天文现象;“郑”,地名,约位于今中国大陆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原华县)或宝鸡市凤翔区(原凤翔县),西周都城(约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后世考证

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之始公认只能上溯至司马迁《史记》中所载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天象对于确定历史年代有重要作用,而“天再旦”作为确定周懿王元年对应西历年份之重要天文基点,是西周年代学研究的一条重要线索。此外,由于相关纪录绝无仅有,基本没有伪造动机,若能以现代科学作合理解释,则正能够印证其真实性。

1944年,中国学者刘朝阳首次指出,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之记载实际上是一次日全食或日环食纪录——日全食或日环食发生时,可以使天空瞬间“骤然黑暗”,如黑夜之再临,而日食结束之后光明恢复,“悦如再旦”——并依据西奥多·冯·奥波尔策《日月食典》推算其发生日期合公元前926年3月21日。1952年,董作宾认为“天再旦”为一日全食现象,指出其食甚应在日出以后,并依据《日月食典》推算是次日食发生于前966年5月12日;1975年,韩国学者方善柱进一步纠正董作宾的说法,指出其推算结果之日食实远离中国而不能成立,并认为是次日食应为发生于前899年4月21日之日环食;1988年,美国学者彭瓞钧等人以电脑对是次日食之天文条件进行理论分析及计算,指出在特定条件下,日食过程中天光的突然变化会导致“天再旦”之感觉,为实地观测试验提供了依据;美国学者理查·史蒂芬森则从天文计算及物理现象两方面反对彭瓞钧的说法,认为“天再旦”并非发生于前899年。除此之外,还有葛真参酌西周青铜器铭文推定是次日食发生于前925年或前899年、张培瑜等人经系统性计算日食推定有前925年、前899年、前919年或前903年等几个可能,以及美国学者倪德卫、日本学者平势隆郎推定发生于前903年等说法,甚至有赵光贤等人否定“天再旦”为日食现象。

1996年,中国大陆年代学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展开,其中为推定西周王年建立了七个支点,而“天再旦于郑”即成为用以确定懿王元年对应西历年份之材料。1997年3月9日亚洲地区发生日全食,其中在中国大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恰好发生于日出前后,成为实际观测日食影响并验证“天再旦”理论之良机。为此,刘次沅及周晓陆等学者在新疆北部组织了群体观测,观察到“日出前天日已明,此时日全食发生,天色转黑;几分钟后,全食结束,天色再次放明”的现象,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夏商周断代工程”还对前1000年至前840年间所有日食进行计算,确认是次日食为唯一可以在该时间段之内于郑地造成“天再旦”现象的日食,并引用青铜器师虎簋之铭文作前899年为懿王元年之旁证。“夏商周断代工程”遂以其为七个支点之一,推算出西周列王年表,“天再旦”发生时间之确认更成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标志性成果”。

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简本》出版以后,仍然有对于“天再旦”现象与懿王元年关联的质疑。而近年来,随大量西周青铜器新材料出土,以往金文历谱推算结果受到挑战。2014年,朱凤瀚就以㽙簋之铭文为依据,认为应“冲破懿王元年为前899〔年〕之设置”,并将懿王元年定于前907年。对此,夏含夷则引用其与倪德卫提出的周王“双元年”说,认为不一定需要推翻此一支点;张闻玉等人则认为“双元年”说不可取,将懿王元年定于前916年,并引用其前说,主张《竹书纪年》中有关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之记载将“十八”二字误合为“元”,故其发生实在懿王十八年而非元年。王学军从语意辨析出发,认为“天再旦于郑”的原始含义与日食无关,而是周懿王继周共王之后第二次在郑地宫殿交接王位的象征性说法。

0 阅读:0

长岳聊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