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说:“不能让李柘远成第二个钱学森,不惜一切代价留住他”

时代观察者 2025-02-23 15:42:19

福建省有史以来第一位被美国耶鲁大学直接录取的本科生;耶鲁全额奖学金获得者;22岁加入高盛投行,年薪百万;27岁被哈佛商学院录取;28岁入选2019年度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榜,“亚太经合组织未来创变者”中国首席青年代表....

是的,你没看错。这不是网络爽文,也不是白日妄想,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事。李拓远,一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一条迥然不同,又分外精彩的人生之路。是什么在驱动他前进,他当下又对未来有怎样的规划?“别人家的孩子”李拓远1991年出生于山东济南,但因为突生变故,举家搬到福建厦门,并在那里长大。尽管李拓远的家庭因为父母感情矛盾解体,但母亲依旧用自己全部的爱抚育着李拓远成长。虽说家中仅有母亲一人支撑,但好在妈妈在大学担任英语讲师。除了收入优厚,有较多时间照顾家庭外,还为李拓远的成长带来一个特殊的好处——浓厚的学习氛围。

虽然每晚睡前,妈妈都会为李拓远讲述《西游记》、《三国演义》里的故事,但李拓远最新奇的还是妈妈为提升业务能力在家中播放的一段段英文录音。虽然李拓远并不能完全听懂录音里的内容,但富有美感的嗓音和流利朗读令他对大洋彼岸极感兴趣。

出于学术需要,妈妈的学生还时常来家中拜访,共同探讨如《简爱》、《牛虻》等西方文学作品。久而久之,令李拓远对学习更有亲切感,经常主动看书学习。其实看到自己的儿子主动学习,主动向他人请教是非常令李妈妈欣慰的。自幼因为家庭破裂的原因,李拓远敏感、腼腆、不喜欢社交。据李妈妈在李拓远著作《不如去闯》的序言记录,刚上小学时,涉及到面对全班同学发言,李拓远都会紧张到全身发抖。

但主动学习,如同为李拓远打开了通向新世界的大门。通过向同学请教探讨问题,李拓远逐渐扭转了略显孤僻的性格,变得开朗起来。意识到这一点后,李妈妈决定趁热打铁,开始鼓励孩子在课外多多参加如社团、竞赛等集体活动。在假期,妈妈也会带着李拓远远足、旅游,并将行程安排、酒店预订、游玩攻略等“任务”交给李拓远。通过一连串的练习与实践,李拓远交到了很多朋友,更锻炼出超高的情商和规划能力。这点在其未来的人生道路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初中的最后一个暑假,一则消息刷新了李拓远的认知。他了解到复旦附中的学生被美国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名校直接录取。只要够优秀,高考和清华北大并非是中国学生唯一的出路。虽说他当不成全国第一,但也决定成为厦门第一个被美国大学直接录取的人。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李拓远在高三放弃了辛苦得来的大学报送机会,选择休学两个月,全力准备SAT,也就是美国高考。这个决定在当时是极为轰动的,有人欣赏李拓远的魄力与勇气,但更多人担心这是“自不量力”,因为以他的成绩完全可以大学后再出国,如今这样鲁莽行事反而会得不偿失。但李拓远再次用行动再次驱散了众人的质疑。美国高考首先要过语言关,为拿到英语能力证书,他用十天的时间硬生生背下了4000个单词。每天他都会求着妈妈练习听力、口语,甚至连对其宠溺的妈妈都被他求怕了。可这种疯魔的学习状态,也让李拓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9年,李拓远以仅差4分满分的成绩通过托福,之后在SAT1中考出2200的高分,SAT2直接考出满分。李拓远的优异表现引起了美国名校耶鲁大学的注意,他们决定录取李拓远并给与其全额奖学金。李拓远的成功,不仅令其一步到位,直接留学美国,还成功成为福建省第一位被美国名校直接录取的本科生,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双商纵横美国来到耶鲁大学后,李拓远继续自己的“开挂”之旅,他不仅在专业学习上取得良好的成绩,他还突破了美国社会对中国留学生只知学习,不善社交的固有印象。因为李拓远在国内就不是一个“非典型的优等生”。

相较于西方国家,内地教育更倾向于将孩子教育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考试机器。在老师和很多家长心中,成绩永远是第一位的,剩余一切都需要为分数让路。他们“不屑于”了解孩子的兴趣与志向,普遍抵制孩子参加课外活动。在他们心中,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在家听父母指挥,在学校听老师命令。至于指令是否正确,孩子喜不喜欢,他们并不在乎。“你看看人家”成为了很多老师与长辈口中最常说出的抱怨。在这点上,李拓远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个好母亲。李妈妈虽然也很担心孩子参加课外活动,影响成绩,但并没有像其他家长一样暴力吓阻、强横干预,反而总是包容并支持李拓远的种种“不务正业”。高中时,“模拟联合国”在中学、大学中十分流行,这引起了李拓远的兴趣。通过努力,李拓远成为就读学校厦门外国语学校首批“模联”队伍的领队,并争取到参加“复旦模联大会”的机会,并一举夺得“主席团特别代表奖”。

此外,李拓远还通过报名参选的方式,加入到由央视科教频道主持的,与考古学家、企业家冯仑、央视主播王小丫等知名人士前往蒙古国与俄罗斯进行科考行动的队伍。即便在紧张的高三,李拓远也会作为中国代表,参加古尔福德论坛、伦敦青年峰会等活动。李妈妈的宽容与支持,在内地的平民家庭中是极为罕见的。但这些经历为李拓远带来了全球名望、国际视野和远超同龄人的社交手腕。进入耶鲁大学后,李拓远延续了自己“不务正业”。大三期间,李拓远利用耶鲁职业中心的资料,找到了数百位在投行工作校友的名单。通过对比与帅选,李拓远有针对性地向几人发出交友邮件,并通过社交为自己搭建了在华尔街的人际情报网络。

借助这些校友的帮助,李拓远了解到包括高盛、摩根大通等顶级投行业务的流程、内部信息和大量行业情报。当李拓远面对这些投行的面试时,丰富的行业知识、清晰的商业逻辑、随口而出的业界案例让他成为“问不倒的应聘者”。李拓远在面试过程中会有意提到联系校友的名称,此举非但拉进了与面试者之间的关系,还为李拓远打开了“校友推荐”的第二战场。最终包括高盛在内的多级华尔街投行都向李拓远递来Offer。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拓远决定入职高盛亚太分部,获得百万年薪。

两年后,李拓远又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选择离开高盛,独立创业,主攻旅游APP和新媒体领域。2017年,李拓远被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录取。李拓远的一系列行为令很多人看来匪夷所思,但只有他知道那只是其计划的一部分而已。当下是李拓远实现心中抱负的时刻。新兴赛道翘楚其实李拓远很早就给自己定下了“2+1”的计划,毕业两年后给自己找份稳定的工作,之后做些“任性”的事,积累经验,最终重回校园继续深造。倘若以此来看,李拓远毕业后的种种行为就有了解释。通过高盛的资历,他积累了大量金融领域的知识和资源。创建“牛油果”旅游APP为其积攒创业和管理经验。最终带着这些问题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还能利用哈佛的人脉资源,实现新的跨越。

哈佛毕业后,李拓远专心致力于创业风投、新媒体运营和公益活动。他在2015年发现很多人会通过微博等社交平台向他请教关于留学、海外生活的问题,这激发起他的强烈的热情。不过李拓远更关注的还是公益,以及如何激发人学习的欲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当初,正是这点令其拒绝美国企业更高的薪资待遇,毅然选择回国创业。当初在留学期间,他就是耶鲁公益履行协会的主席。他去过印度最落后的贫民窟,他也曾带领同学去福建西部支教。贫困地区孩子们真挚淳朴,渴求希望的眼神一直令李拓远难以忘怀。因此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通过学习改变自身命运,一直是李拓远从事公益的动力。兴许同钱学森等杰出科学家相比,李拓远没有创造出能改变国家、民族命运的重大成果,但他的经历与感悟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敢于学习,善于学习,用知识与实践走上更好的人生之路。

0 阅读:73
时代观察者

时代观察者

测量社会热度,反映公众关注与情绪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