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张秀琴最近又开始喊腰疼了。她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没事,老毛病了,歇一会儿就好。”可是,看着她弯着腰忙进忙出,我的心情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
那天,我正在帮她端最后一道菜——一盘糖醋排骨。
这道菜色泽鲜亮,香气扑鼻,端上餐桌时热气扑在脸上,感觉既暖心又刺心。
餐桌上已经摆满了菜,六个大盘子,四个小碗,丰盛得像过年。
可是,坐在桌边的小叔子一家却还没动筷子,他们显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景。
“小晴,辛苦了啊。”小叔子的媳妇王敏坐在椅子上,笑盈盈地看着我。她的语气甜得像蜜糖,但她的手却始终没离开怀里的儿子小宝。婆婆和她聊得正欢,似乎完全没注意到我的忙碌。
小叔子李志强则翘着二郎腿,低头刷着手机,偶尔抬头夸一句:“妈,这鱼做得不错啊,还是你手艺好。”这话听上去像是在夸婆婆,可我知道,他不过是轻描淡写地掩盖自己不帮忙的事实。
看着婆婆弯腰擦桌子、收拾厨房,腰都直不起来,我几次想开口劝她休息,但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她总是嘴里念叨着“没事没事,都是一家人嘛”,那讨好的笑容让我心里五味杂陈。
是啊,一家人,可这“一家人”的分量,似乎只压在了我和婆婆的肩上。
这样的周末聚餐已经持续了半年多。
起初是我和丈夫李志平提议的,想着婆婆一个人住得无聊,每周末过来陪陪她,顺便改善伙食。
可谁能想到,小叔子一家竟然不请自来,渐渐把这变成了他们的“蹭饭日”。
每次一到饭点,小叔子一家准时敲门,连个招呼都不打,还带着活泼好动的小宝。
孩子在家里鸡飞狗跳地闹腾,翻柜子、乱跑,弄得家里乱七八糟。
他们吃饱喝足后拍拍屁股走人,从不帮忙收拾,就连带点菜来都没想过。
其实,我也试过婉转地提点他们。
有一次吃饭时,我笑着对王敏说:“弟妹,下次要不我们去你们家吃饭吧?
也让妈歇歇。”王敏愣了一下,她脸上的笑容僵住了,随即笑着搪塞道:“哎呀,我们家小,厨房也窄,哪像妈这里宽敞啊。”小叔子也跟着附和:“对啊,嫂子,这里方便,下次我们买点好菜带过来吧。”可那次之后,我再没见过他们拎菜来。
他们的“方便”成了婆婆的“负担”,成了我的“无奈”。
丈夫李志平也不是没试过劝他弟弟,可他性子温吞,说话总是绕弯子。
结果每次话还没说完,就被婆婆一句“你哥弟感情好,别计较这些”给堵了回去。
婆婆总是护着小叔子,说什么“你弟弟条件一般”、“小宝还小”,这些话我听得耳朵都起茧了。
婆婆的“护短”让我很无奈。她宁愿自己腰疼得直不起身,也不愿得罪小叔子一家。可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家庭的付出应该是相互的,而不是让她一个人扛下所有。
转折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周末。
那天,我和丈夫提前到了婆婆家,正准备开火做饭,小叔子一家果然踩着点来了。
王敏一进门就笑着说:“哟,嫂子今天这么早啊,厉害厉害!”语气里透着几分刻意的奉承。
我听着这话,心里忍不住冷笑。
谁不知道她是故意少来早到,免得被拉去干活?
饭桌上,婆婆腰疼得厉害,我几次让她歇着,可她却死活不肯。我看着她弯腰收拾厨房的背影,终于忍无可忍,放下筷子冷冷地说:“妈,从下周开始,咱们每周轮流做东吧。小志家住得近,下次就去他们家吃。”
王敏脸色立刻变了,连忙摆手说:“哎呀,这不合适吧,妈喜欢在家做饭呢。”
“喜欢?”我冷冷地看了她一眼,“妈喜欢得腰疼?小宝也大了,是不是该学着帮帮忙了?”
她顿时噎住,小叔子也不敢吭声了。丈夫李志平低头喝汤,装作没听见,而婆婆则有些手足无措,忙打圆场:“小晴啊,别生气,妈没事的。”
我叹了口气,语气放缓却依旧坚定地说:“妈,您也是人,不是超人。小志家有手有脚的,不能总让您伺候。”
那顿饭结束得很快,小叔子一家显然不高兴,但也没敢再说什么。随后几周,他们果然少来了几次。婆婆虽然嘴上抱怨,但我看得出来,她其实松了口气。
后来的一次家庭聚餐是在小叔子家举行。王敏显然不太情愿,只做了几个简单的菜,还特意嘲讽我:“嫂子,还是你手艺好。”我没接话,只是笑着夸了几句,把气氛撑了过去。
慢慢地,小叔子一家也开始学着带点菜来,甚至偶尔会主动帮婆婆做点事。虽然他们不情不愿,但至少“蹭饭”的局面被打破了。
有一天,婆婆突然对我说:“小晴啊,妈以前总觉得你心眼多,现在才发现,你是真为我好。”
我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妈,您身体重要,别什么都自己扛。”
那一刻,我觉得一切都值了。
家庭里的付出和尊重,从来不是单向的。
只有懂得守住自己的底线,才能让彼此的关系更加和谐。
正如孟德斯鸠所说:“家庭的幸福需要用智慧来经营,而不是一味地忍让。”爱,不是单方面的妥协,而是彼此的理解和支持。
从那以后,我们这一家人虽然还会有矛盾,也会有争吵,但我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所有的坎坷都能过去。生活的本质并不完美,但正是这些细碎的琐事,让我们明白了爱的真谛——爱自己,爱家人,懂得付出,也懂得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