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夜,郭沫若见新娘子太丑拒绝同房。突然,新娘子拉住他的衣袖,卑微地哀求道:“求求你,跟我圆房吧!”郭沫若回头看了一眼妻子,甩门而去……
1912年春,四川乐山沙湾镇,爆竹声声,郭家大院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这一天,是郭家公子郭沫若与张家小姐张琼华的大喜之日,然而,这场喜庆的婚礼背后,却隐藏着一段苦涩的无奈。
郭沫若,这位日后在中国文坛叱咤风云的人物,此时还只是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他满怀新思想,渴望自由恋爱,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深恶痛绝。
可在那个年代,孝道大于天,面对父母的殷切期望,郭沫若只能将满腔的不愿深埋心底,接受了这段强加于身的姻缘。
张琼华,一个传统的旧式女子,温婉贤淑,却也裹挟在封建礼教的洪流中,她对这桩婚事并无不满,甚至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夫婿充满了期待,张琼华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却不知等待她的,将是一生的孤寂。
新婚之夜,宾客散尽,喧嚣归于平静,郭沫若独自一人走进洞房,看着端坐在床沿的张琼华,心中五味杂陈,他缓缓揭开那象征着喜庆的红盖头,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平淡无奇的面容,与郭沫若心中向往的伴侣形象相去甚远。
张琼华的容貌,并非倾国倾城,却也端庄秀丽,但在郭沫若眼中,这副容颜与“丑”字挂上了钩,再加上她目不识丁,与自己毫无共同语言,郭沫若心中的抗拒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爆发。
那一夜,新房里没有欢声笑语,也没有柔情蜜意,只有令人窒息的沉默。
张琼华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她知道丈夫的不满,也明白自己的无力,张琼华试图用自己的温柔和顺从来感化他,甚至卑微地恳求丈夫履行夫妻之责,为这段婚姻留下一个希望的种子。
却不知,郭沫若的心早已飞向了远方,飞向了那片自由的天空,他无法忍受这无爱的牢笼,更无法违背自己的内心,郭沫若决绝地转身,离开了心房,也离开了这段名存实亡的婚姻。
几天后,郭沫若以求学为名,远赴日本,将张琼华独自留在了郭家,这一走,便是漫长的岁月。
留下张琼华在郭家尽心尽力,侍奉公婆,却始终等不回丈夫的归来,她如同被遗忘的角落里的一朵花,独自绽放,独自凋零。
郭沫若在日本求学期间,几经辗转,最终回国投身革命,并与志同道合的女性组织了新的家庭,儿孙满堂,而张琼华,则在漫长的等待中耗尽了青春,终身未育,孤独终老。
晚年,郭沫若也曾试图通过每月寄去的生活费,来表达对这位原配妻子的歉意,但这微薄的补偿,又怎能弥补她一生所承受的痛苦和孤独?
用户16xxx61
文贼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