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周倜通讯员刘煦华周瑾容
ECMO,素有“终极救命神器”之称,是目前抢救急危重症最复杂、最顶尖的一项生命支持技术。
截至目前,湖南省人民医院已开展207例ECMO救治病例。自2018年7月在省内急诊率先开展ECMO抢救治疗以来,该院成人心脏骤停患者ECMO的生存率为31.3%,高于全国26.2%的平均水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它何以拥有与死神竞速的底气?团队又如何锤炼硬核的作战能力?近日,记者走近该院急诊医学科,聆听了背后的探索。
用“杀手锏”,争分夺秒延续生的希望
12月20日上午10时许,和煦冬阳照进湖南省人民医院岳麓区院区ICU病房里。
70岁患者廖女士的床旁仪器显示,她的生命体征已趋于正常。该院急诊三部主任、主任医师张兴文和同事曹焕新等人,刚完成为其进行的ECMO撤机。
一切,归于平静。但此前,廖女士突发心脏骤停经复苏后仍濒临死亡。得益于ECMO“不眠不休”的4天支持,医护团队再次跑赢了死神,抢回了她的生命。
它被曹焕新放回原位,回到“随时待命”的状态。
ECMO,是一种改良的人工心肺机,通过膜肺和血泵分别起到“人工肺”和“人工心”的作用。别看它长得平平无奇,这可是代表着一个医院、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危急重症急救水平的一门技术。
“简单地说,在患者出现暴发性心肌炎、心梗、肺梗等急危重症并发心跳骤停的紧急关头,它是我们最后的‘杀手锏’。”张兴文说。
“ECMO的最大特性便是模拟心脏和肺,并替代它们工作。”张兴文告诉记者,除了能让患者心肺得以充分休息,更能为医生争取到找到病因、解除病因的宝贵时间。
和医护团队一样,“随时待命、闻讯而动、分秒必争”是ECMO的工作日常。
“设备围着病人转,是我们的理念。”在急诊科医生刘绍祖的记忆里,自2019年岳麓山院区成立、自己当年加入ECMO团队起,“说走就走的抢救”早已是常态。
刘绍祖也不记得,团队曾有多少个日夜不眠不休与“死神”赛跑,在最危急的战场助力战友,共同托举起患者“生的希望”。
以“大心脏”,敢闯危重症急救“深水区”
“感谢医护人员给了我父亲第二次生命……”前不久,得知80岁高龄的父亲近日即将从该院岳麓山院区出院,李先生难掩激动。
再次成功闯入“高龄难区”,张兴文和同事们别提多开心了。
高龄或超低龄,一直被认为是ECMO等先进治疗技术的禁区。但在该院急诊科,曾完成过对1岁“白肺宝宝”的救治,而最年长的患者已达83岁。
张兴文记得,团队也曾成功通过ECMO救治了抢救过程中出现5次心跳骤停的罗女士,和在救治过程中曾停止了2个多小时的自主心跳和呼吸的15岁少年小滔……
“ECMO很牛。但在我心里,我们这支敢打硬仗的团队更牛。”张兴文说。
以他所在的岳麓山院区为例。ECMO团队主要成员大约为7人,他们都是具有丰富经验的急诊医生和护士,“80后”“90后”已成主力。
今年26岁的谭莹是最小的成员。起初这个连跟车出诊都慌得一头雾水的“菜鸟”,如今已临危不惧可以独立下医嘱,穿刺能力更已是愈发成熟。
自加入团队起,前辈便告诉她:“急诊医生是‘特种兵’。”
没有工作任务的闲暇,谭莹和团队前辈总会在一起学习、练习、模拟,而他们也必须熟知多种学科的知识。可以说,急诊科对每个人的理论与实战能力都提出了全方位的严苛要求。
“急诊医生绝非天生都是强大心脏。这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努力。”直到现在,张兴文的思绪总会不禁蹦回2018年。
当年,医院斥资200多万买回来一台ECMO,这在省内急诊开了先河。
当时,ECMO在国内的开展并不普遍,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ECMO团队通过自学、进修和动物实验等方式吃透它,并一次次苦练穿刺、装机、撤机。
如今,好风气传承下来。见到身后这群小年轻日渐成长,张兴文很高兴。
“选择急诊,就选择了坚守。除了向前冲,也多的是大家看不到的‘寂寞’。”张兴文坦言。
ECMO不是“一装了之”。
团队完成装机后,如何确保ECMO匀速地运转、契合患者即时的生命指征,离不开医护人员的辛勤守护。
即便是成功撤机,也需要ECMO团队予以精心处理。导管,并不是一撤了之,更大的挑战是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生血管相关的并发症。
出“组合拳”,打造高效能“急救生命链”
11月27日,50岁的李先生终于能出院了。他是该院急诊医学科采用ECMO救治的第200例患者。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每一个成功案例背后都离不开多团队的精湛技术、日夜坚守以及默契配合。”该院急诊医学科学科主任韩小彤感慨道。
ECMO虽贵为“终极救命神器”,但它绝非“一个人在作战”。
“ECMO的开展需要医院的监护单元具备成熟的呼吸支持、血液净化、重症超声、镇痛镇静、专科保障、重症康复等综合治疗技术的辅助。”该院急诊ECMO小组组长徐静说。
她的记忆里,每逢ECMO上阵,急诊120、急诊重症、心内科、介入手术部、放射科、检验科、超声科等全院和全院区多学科都会予以专业、规范、高效的生命支持技术。
“不仅如此,我们还配备了‘移动ICU’救护车,实现院前急救、院内抢救室、急诊重症监护室一体化。”张兴文说。
这其中,ECMO便只是众多设备当中之一。
跟它“并肩作战”的,有常规急救设备,也有车载手术无影灯、高档自动上车担架、心肺复苏仪、车载呼吸机、除颤监护仪、转运监护仪等众多急救仪器和设备。
它们“不分高低”,各司其职出力。
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和危急重症患者,它们会形成合力,将急救从院内延伸到现场,并通过远程传输将患者各类数据传回医院,实时视频通话。医院的医生能实时掌握尚在转运途中的患者病情及到院时间,实现了院前、院内救治无缝衔接,变“患者等医生”为“医生等患者”。
“即使只有1%的希望,都要付出100%的努力!”在韩小彤心里,全年24小时待命,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时间、为患者的安全多上一道“保险”、打造高效能“急救生命链”,是不变的遵循;如何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更加快速、精准、高效的医疗急救服务,则是“急诊人”将一以贯之践行的使命。
(一审:周倜;二审:段涵敏;三审:杨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