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授予阎锡山,冯玉祥一级上将军衔,为何却无视龙云,刘湘?

小何小看历史 2024-12-26 04:11:47

世人皆知民国时期群雄割据,军阀林立,却鲜有人知在1935年那个风云变幻的春天里,蒋介石一次性册封了二十九位上将,其中不乏"山西王"阎锡山、"西北王"冯玉祥这样的一方诸侯。然而,同样盘踞一方的"云南王"龙云和"四川王"刘湘,却只能屈居二级上将之列。

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局面错综复杂。云南、四川作为富庶之地,其军事力量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地区。龙云的滇军、刘湘的川军,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蒋介石为何要在军衔的分配上如此厚此薄彼?

一、蒋介石的军制改革

1935年初,南京西华门外的一栋小楼里,灯火通明。蒋介石正在翻看一份特殊的军事档案,这份档案记载了当时全国各地军阀的军衔称号,令人啼笑皆非。

"主席,您看这里。"军政部次长钱大钧指着档案说道:"仅仅是山东一省,就有五位将领自称'上将军',称号更是五花八门。"

这份档案里记载的军衔称号,可谓是民国军阀混战的一个缩影。有的自称"威武上将军",有的自称"镇国上将军",甚至还有人自封"护国大元帅"。这种混乱的军衔体系,不仅影响军队统一指挥,更是造成了军阀割据的重要原因之一。

1935年2月15日,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蒋介石在军政部召开了一场特别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军制改革。会上,蒋介石拿出了一份由何应钦亲自起草的《军衔整顿条例》。

"诸位,"蒋介石说道:"我们的军队,需要一个统一的军衔体系。这不仅关系到军队的指挥,更关系到国家的统一。"

这份条例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将上将军衔分为三个等级: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特级上将只设一个名额,由国家最高军事统帅担任。一级上将定额八人,二级上将定额二十人。

在场的将领中,有人立即提出质疑。"主席,"广西将领李宗仁说道:"这个名额是不是太少了?现在全国有二十八个省,每个省都有实力派军阀。"

蒋介石却早有准备:"军衔不是论资排辈,而是要看对国家的贡献。北伐之功,剿匪之劳,都是重要的考量标准。"

这番话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座的将领中,有不少人都参加过北伐战争。而对于那些没有参加北伐的军阀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就在这时,何应钦拿出了另一份文件:《军衔授予细则》。这份细则详细规定了军衔评定的标准,包括军事功绩、部队战斗力、对中央政府的态度等多个方面。

3月1日,军政部正式下发了《军衔整顿令》。这份命令要求各地军队在一个月内完成军衔整顿工作。同时,还规定了新的军装样式和肩章标准。

令人意外的是,这项改革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原因很简单,蒋介石在军衔分配上采取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将军衔与实权分开。也就是说,军衔的高低并不直接影响各地军阀的实际控制力。

4月15日,在南京中山陵下举行了隆重的授衔仪式。蒋介石亲自为这些新任命的上将们授予军衔证书和肩章。这一天,也标志着国民政府军队有了真正统一的军衔体系。

在授衔仪式结束后,蒋介石特意在中山陵前留下了一张照片。照片上,二十九位上将整齐列队,胸前的将星闪闪发亮。这张照片,成为了民国军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见证。

二、一级上将的选拔标准

1935年3月的一个清晨,南京军政部会议室内,一场关键的军衔评定会议正在进行。蒋介石和何应钦面前摆着一份厚厚的档案,这是八位一级上将候选人的详细资料。

"阎锡山的情况如何?"蒋介石问道。何应钦翻开档案:"阎锡山在北伐时期担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他的部队在太原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如果不是他的晋绥军牵制住了北洋军阀的主力,我们的北伐很难这么顺利。"

确实如此。1926年,阎锡山率部参加北伐战争时,他采取了一个巧妙的战术。在太原战役中,他的部队佯装进攻正面,实际上却从侧翼包抄,一举击溃了北洋军阀的主力部队。这场胜利,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冯玉祥的贡献也不小。"何应钦继续说道:"1928年北伐军攻打北京时,是他的西北军率先突破了敌军防线。"

这话一点不假。冯玉祥的西北军在北伐战争中战功赫赫。尤其是在1928年的北平战役中,西北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破了北洋军阀的最后防线。这一战役,直接导致了北洋政府的覆灭。

在八位一级上将中,张学良的情况最为特殊。1928年底,他毅然决定"东北易帜",率领东北军向国民政府表示效忠。这一举动不仅打开了国民政府统一全国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在后来的中原大战中,张学良站在了蒋介石一边。

"何应钦和朱培德是什么情况?"蒋介石翻看着档案问道。这两位都是黄埔系的骨干,在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朱培德在中原大战中担任第一路军总指挥,他指挥的部队在徐州一带连续作战,打败了冯玉祥的主力部队。

李宗仁、唐生智和陈济棠的任命,则体现了蒋介石对南方势力的重视。李宗仁是桂系军阀的领袖,他的部队在北伐战争中屡立战功。特别是在1926年的武汉战役中,李宗仁指挥的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武汉三镇,打开了北伐的重要局面。

唐生智在湖南根基深厚,他的部队在北伐初期就为国民革命军打开了局面。1926年,唐生智率部在湘北地区连续作战,一举击溃了吴佩孚的主力部队,为北伐军打开了进军中原的大门。

至于陈济棠,他掌控着富饶的广东地区,被称为"南天王"。1929年的广州会战中,陈济棠指挥部队击退了广西军阀的进攻,稳定了广东局势。这场胜利,让他在广东的地位更加稳固。

"这八个人的军衔定下来了,其他人应该不会有什么异议吧?"何应钦问道。事实上,这八位一级上将的任命,既照顾到了北伐功臣,又兼顾了地方势力的平衡。更重要的是,通过军衔的分配,蒋介石成功地将这些实力派军阀纳入到了国民政府的体制之中。

在确定这八位一级上将人选的同时,蒋介石还下达了一道特别命令:所有一级上将必须在南京设立办事处,定期向中央汇报军务。这个命令表面上是为了加强沟通,实际上却是为了加强对这些地方实力派的监控。

三、滇军独特的政治地位

1935年春天,昆明城内接连举行了三场重要会议。龙云在云南省府的会议厅内接见了来自日本、英国和法国的外交代表。这三场会议的内容很快就通过电报传到了南京,引起了军政部的高度关注。

"云南这个地方不简单啊!"在军政部的一次内部会议上,何应钦指着地图说道:"从这里可以直通越南、缅甸,如果日本人打这个主意,后果不堪设想。"

确实,云南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这里不仅是通往东南亚的重要通道,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战略要地。自古以来,云南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到了民国时期,这里更成了各国势力角逐的焦点。

1934年10月,一件事引起了南京方面的警觉。日本在昆明新设了一个领事馆,派驻了十几名"商务代表"。这些所谓的商务代表,却频繁出入云南的军事要地。龙云对此不置可否,甚至还在昆明城西为日本领事馆批了一块地皮。

更令南京方面担忧的是昆明机场事件。1934年12月,龙云在昆明筹建了一座新机场。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机场的设计方案却由日本人经手,建设材料也大多从日本进口。

"这个机场可不简单。"军政部的情报显示:"跑道长度足以供大型军用飞机起降,而且还建了不少地下设施。"

不仅如此,龙云还在云南搞起了独立的金融体系。1933年,他下令发行了"滇字票",这种货币只在云南境内流通。更特别的是,"滇字票"的印刷设备和技术,都是从日本引进的。

"这不是在搞独立王国吗?"军政部的一位官员看到这个消息后说道。但是对于云南的这些举动,南京方面却不敢轻举妄动。

原因很简单,云南掌握着重要的战略资源。当时云南的锡矿产量占全国的大半,这些锡矿不仅是重要的军工原料,更是国民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

1934年8月,发生了一件令南京方面意外的事情。龙云突然中断了对中央的锡矿供应,声称是因为"运输线路受损"。这一举动立即引发了军工企业的原料危机。

就在各方都在猜测龙云用意的时候,一封来自日本的商业合同被军统发现。原来,日本准备以高于市价三成的价格收购云南的锡矿。这个消息让南京方面如坐针毡。

1935年2月,龙云又有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在昆明成立了"滇军教导总队",这支部队采用的是日式训练方法,连军服都是仿照日本陆军的样式。

更令人担忧的是,龙云开始在云南各地修建军事要塞。这些要塞的设计图纸,居然也是出自日本军事顾问之手。有情报显示,这些要塞不仅可以防御北方来犯之敌,更可以抵御来自南方的进攻。

"给龙云二级上将的军衔,已经是给足了面子。"何应钦在一份密报中写道:"如果给他一级上将,恐怕他会更加难以控制。"

四、川军的政治困境

1935年春天,成都太平寺内钟声悠扬。刘湘正在这座古老的寺院里召开军事会议,讨论着南京方面传来的军衔整编消息。二十四军的将领们个个面色凝重,他们刚刚得知,他们的统帅刘湘只获得了二级上将的军衔。

"二十四军可不是一般的部队!"会议上,刘湘的参谋长说道,"看看我们的装备,每个师都配备了最新式的德国山炮,就连南京中央军都比不上。"

这话倒不是夸张。1933年,刘湘花重金从德国购进了一批克虏伯山炮,还聘请了德国军事顾问团为二十四军进行训练。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在当时可谓首屈一指。

而在成都城外的双流机场,更是停放着十几架美制柯蒂斯战斗机。这些飞机都是刘湘花大价钱从美国买来的,为的就是打造一支现代化的川军。

1934年夏天,一件事充分显示了二十四军的实力。当时,中央军某部在四川境内围剿红军,向刘湘借调一个师的兵力。刘湘直接回电:"川军不出川,这是祖训。"

这个"祖训"的由来很有意思。早在1920年代,四川军阀杨森就立下规矩:川军只能在四川境内活动,绝不参与外省的军事行动。这个规矩一直被川军奉为圭臬。

刘湘更进一步,他在成都提出了"川人治川"的口号。1933年,他成立了"川政辅导处",这个机构表面上是协助中央治理四川,实际上却掌握了四川的军政大权。

"中央要派外省人来四川当官,这怎么行?"刘湘在一次会议上说道,"四川的事情,还得由四川人来管。"

这种态度让南京方面很是头疼。1934年冬天,蒋介石派何应钦来成都视察,何应钦一下飞机就看到了不寻常的情况:机场跑道两旁,全是二十四军的士兵,而不是中央空军的卫兵。

更让何应钦意外的是,在成都的街头,居然看不到国民政府的旗帜,倒是"川政辅导处"的牌子随处可见。甚至连收税都不用向南京报备,全由川政辅导处说了算。

"刘湘这是在搞独立王国啊!"何应钦在给蒋介石的密报中写道。但是对付刘湘谈何容易?四川不仅地域辽阔,而且物产丰富,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更重要的是,刘湘在四川经营多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地方统治体系。

1935年初,南京方面想出了一个办法:给刘湘一个二级上将的军衔,既表示对其地位的认可,又不至于让他太过得意。同时,还任命了几名中央派系的官员到四川任职。

但是这些官员到了成都后,却发现自己难有作为。因为刘湘早就建立了一个独特的官僚系统:凡是重要职位,都由川籍官员担任;凡是重大决策,都要经过川政辅导处审批。

"成都是我们的成都,四川是我们的四川!"在太平寺的军事会议上,刘湘对将领们说,"二级上将的军衔不算什么,咱们手里有枪有炮,谁敢小看川军?"

五、最终的政治平衡

1935年7月,南京中山陵下的授衔仪式现场,一派庄严肃穆。从特级上将蒋介石到二十位二级上将,所有人都身着崭新的军装。这场仪式的背后,是一场复杂的政治博弈。

"今日授衔,不仅是军制统一,更是凝聚全国军队力量。"蒋介石站在主席台上说道。台下的将领们纷纷鼓掌,但每个人心中都清楚,军衔的分配绝非简单的论资排辈。

就拿阎锡山来说,他的得力助手傅作义只获得了二级上将军衔。这一安排绝非偶然。傅作义虽然军事才能出众,但给予他二级上将的军衔,既能维持其与阎锡山的从属关系,又不至于影响山西军队的统属。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李宗仁和白崇禧身上。这两位桂系军阀的核心人物,一个是一级上将,一个是二级上将。这种差异化的军衔分配,巧妙地制造了桂系内部的微妙平衡。

1935年8月,一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在南京市中心的聚仙楼茶馆里,阎锡山、李宗仁和冯玉祥三位一级上将不期而遇。三人围坐在二楼的雅间里,从军衔谈到了地方政务。

"今年山西的收成不错,"阎锡山说道,"就是军饷有些紧张。"李宗仁接过话茬:"广西也是这样,军费开支太大了。"冯玉祥则笑着说:"西北更苦,连军装都要省着点穿。"

这番看似普通的对话,很快就传到了蒋介石的耳朵里。军统的密报指出:三位一级上将的会面绝非偶然,他们很可能在商议如何应对中央的军费管控。

果然,不久后南京方面就收到了三份措辞相似的申请,都是要求增加军费拨款。蒋介石对此采取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同意增加拨款,但要求三地的财政支出必须接受中央监督。

这种以军饷为筹码的控制方式,在其他地方也屡试不爽。比如在四川,刘湘虽然对二级上将的军衔不满,但每当军饷到位时,还是会按时参加南京的军事会议。

而对于像龙云这样的"刺头",蒋介石则采取了另一种策略。1935年底,南京方面突然宣布:准备在云南建设一条连接印度的铁路。这个消息立刻引起了龙云的兴趣,很快就派代表来南京商谈具体事宜。

"龙云这个人,就怕耽误发财。"何应钦在一次会议上说道。确实,通过经济利益的诱导,龙云对中央的态度明显软化了许多。

1936年初,一份来自军政部的统计显示:全国二十九位上将中,有二十三位在南京设立了办事处。这些办事处表面上是为了方便联络,实际上却成了中央监控地方势力的重要窗口。

就在这种微妙的平衡即将形成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事件打破了这种局面。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了。面对日本的入侵威胁,军阀们的矛盾暂时被搁置一旁。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曾经各怀心思的将领们,不得不在抗日的旗帜下团结起来。

3 阅读:1211

评论列表

用户97xxx03

用户97xxx03

5
2025-01-17 13:09

他们两个本人就不如阎、冯。

用户11xxx77

用户11xxx77

4
2024-12-27 07:18

那个时候刘湘确实可授一级上将衔,而龙云还有一段很远的距离,无论从资历,军功,军事才能……皆不够格!

用户98xxx26

用户98xxx26

3
2024-12-31 16:40

老蒋能随意拿捏的又不跟他混的,军职权利通通靠后,拿捏不动的就结拜,给予高官厚禄

木子李

木子李

1
2025-01-03 11:51

阎锡山和冯玉祥都是地盘跨省,军队几十万的大军阀,龙云和刘湘也就在自己省里面地盘大点

小何小看历史

小何小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