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世间》:故事无尽,相会有时

金羊网 2024-12-29 09:01:19

这是2024年第49期、也是2024年最后一期《人世间》。

沿着他人的命运轨迹,在生活起伏跌宕处,在心灵泛荡细微波澜时,因有着对人性和生命的共同感知和敬畏,在过往的48期报道里,我们继续与读者朋友们相会于字里行间,保持着一种无言的默契:我们不谈论彼此,而是通过“人世间”这面观照万象的镜子,更深地了解彼此。

这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千千万万个故事中总有你我的影子,但我们在讲述这些故事时始终保持着一份慎之又慎的态度。《人世间》栏目开栏约两年半以来,落笔在故事上、回归到人本身,力求真实、真切、真情,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方向。在2024年,我们也有了新的思考——

重提栏目名,“人世间”相较于“人间”,多了一个字,“世”是世事,是世俗,更是世界。今年,我们站在更广阔的视角,不仅讲述个人的悲欢离合,更关注个体与社会、与时代、与世界更为深刻的联结,在世中寻人、让人入世。

在这样的思考下,从城市霓虹到乡村烟火,从经济发展到产业转型,从科技飞跃到文化传承,2024年,在不同主题里,我们定格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与最真实的面貌。感谢上百位愿意跟我们聊聊天的朋友们,在他们的故事中,有梦想者扬帆启航、怀志者奔向远方,有行善者心藏暖阳、失意之人不忘站起,有勇敢者挑战自我、享受世界的精彩……我们关注与时代同行的弄潮儿、关注那些自带流量和光环的人物故事,同时也关注人间烟火、关注大时代下普通人的命运和故事。

48期《人世间》报道版面固然已经一纸留存,然而故事是流动的,人生还在继续。今年的最后一期,我们回访了以往几位采访对象,听他们讲述被报道后生活的变与不变,也将我们对这一年《人世间》故事的注脚放在这里,诚邀您品阅。

故事无尽,相会有时。期待我们的下一次相遇,在更加精彩纷呈的《人世间》里,再次共鸣。

坚守与转型

2024年春节期间,来自河北的制衣工何广深选择留在广州工作。除夕夜,他与其他留守的工人一同下馆子,“年夜饭还是要吃点好的”。扒完旧年的最后一口饭,何广深迎来自己的不惑之年,也迎来他在海珠区康鹭片区做制衣工作的第七年,这里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康鹭片区紧挨着中大布匹市场,村内驻扎了数目庞大的制衣厂及小作坊,48小时内出货的“康鹭速度”,让这里成了全国快时尚产业链中独一无二的纺织村。

2023年,广州海珠区凤阳街凤和(康乐村、鹭江村)城中村更新改造项目靴子落地,改造策划方案拟保留大型专业市场,拆除“握手楼”,打通片区路网,未来定位为广州时尚之都、城央都市产业活力区。这一年12月,康乐村经历“首拆”。

“变革”的气息蔓延到康鹭片区的各个角落。何广深组建了20多个零工招工群,“拆迁”成为群里3000多名零工和制衣厂老板最常被提及的词。今年年初,在《人世间》栏目报道《广州服装人的2024春节:往前走,就是温暖的春天》中,何广深提到,“希望大家抱团搬迁,劲往一处使。”

12月25日,拐过城中村内“握手楼”间的六七条巷子,路过坐在路边等待招工的人群,记者在一间制衣厂的门口再次见到了制衣工人何广深。一年前,他带着记者去看当时他做工的工厂:位于康乐村第五合作社的一个十字路口附近,在一栋民房的三楼,地方不大,里面堆积着各种半成品。在缝纫机前,何广深动作娴熟地将组成连衣裙的两块长条面料缝合在一起。

如今一年过去,康乐三社、五社已完成拆迁,被拆下的楼房砖瓦已被运走,地面空空如也,大型作业机器发出轰鸣声,与周边制衣厂里缝纫机的嗡嗡声互相交织。“那些被拆掉的‘握手楼’里以前有将近一千间小型制衣厂。”何广深指着工地解释道,拆迁后许多制衣厂老板都挪到了鹭江村,远一点的挪到了海珠区的其他制衣村,比如瑞宝村、土华村等等,更远的则搬到了番禺区。

“康鹭小型制衣厂的最大优势就是‘小单快反’。从客户下单,到布料从中大布匹市场运到制衣厂,再到制衣厂老板招募工人,以及制衣厂出货,所用时间只需要两天左右。所以制衣厂们都不想离中大布匹市场这个‘太阳’太远。”何广深告诉记者。

随着制衣厂搬迁,何广深也感到来自康乐鹭江的订单逐渐转移至其他制衣村。因此,今年他每周常抽出两到三天的时间到番禺区的制衣厂工作,每日所赚的酬劳不比康鹭片区低。

这一年里,何广深自信有制衣的手艺在,就能吃上一口饭。但他也有忧虑,特别是工厂搬走,安稳规律的生活被打破。如今,随着逐渐明确的程序和逐步推进的工作,关于“拆迁”的种种不确定有所消散,何广深有更多的心思打趣:“在番禺工作会更轻松些!番禺那边的工人和康鹭的风格不太一样,每天工作够一定时间我们就会休息。”同时也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希望明年制衣厂的生意会更好。我想多赚些钱,让家里人过上更富裕的生活。”

执着与等待

2025年脚步临近,李海玉有两个新年愿望,第一个就是要见证易某华被判处死刑。

今年3月,《人世间》栏目报道了“为亡弟追凶24年”案,近一年时间里,记者与李海玉保持联系,持续关注该案件进展。

1992年,李海玉9岁的弟弟李焕平被易某华杀害。1997年起,李海玉辍学,一边打工一边为弟弟“追凶”。20余年间,李海玉多次被骗,险些被拐卖,丈夫与她离婚,父亲病逝。直到2020年,李海玉找到易某华,并向湛江警方提供线索,易某华于同年被捕。

为弟弟找到凶手,李海玉用了24年,而她的“追凶之路”仍未完结,她在等待法律对易某华的审判结果。“一定要将他(易某华)绳之以法”,这是父亲的遗愿,也是李海玉扛在肩上大半生的使命。

今年11月1日,李焕平被害案在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李海玉在庭审现场见到了易某华。易某华态度恶劣,没有一丝悔意,作为回击,李海玉盯着他说:“你记住,我叫李海玉,是我亲手把你送上法庭的。”庭审结束,检方建议死刑,法院择期宣判。

次日,李海玉来到距离湛江市70多公里的雷州市鹅感村,李焕平被葬在这里。李海玉在弟弟的坟前痛哭,“在那个世界,你一定要跟在爸爸身边,别再被坏人拐走了。”

来到湛江时,李海玉手中捧着父亲的遗像;而庭审之后,她没有去父亲的坟前上香。“我没有脸去见爸爸。”李海玉说,“易某华还没有被判死刑,我还没能完成爸爸去世前交代我的任务。”

12月初,李海玉76岁的母亲突发脑溢血,在医院昏迷了近10天,如今意识已经恢复,但生活仍然不能自理。为了照顾病重的母亲,李海玉几乎整天待在医院,晚上就在候诊大厅睡觉。

“妈妈,好好听话啊。”12月25日下午,湖南永州东安县人民医院,李海玉在外出前反复叮嘱病重的母亲。她俯身搂住母亲,使劲儿亲了几下脸颊。老太太乐了,李海玉也难得露出笑脸。李海玉的第二个新年愿望便是母亲身体康健。

由于家庭贫困,李海玉无力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只能在网上发起筹款。截至当前,仅凑到一万多元。压抑的日子里,她唯一的安慰就是一路上好心人给予的温暖:捐钱捐物的网友,义务代理案件的律师,医院里暖心的医生……

2024年将尽,李海玉又撑过了一年。如同黑暗中等待黎明的人,她还在坚持着,苦等判决结果的到来。“易某华被判死刑之后,我一定要在爸爸坟前大哭一场,我心里的委屈已经憋得太久太久”。

传承与创新

裴一凡、梁铭杰、何珊曾共同创作一幅近40平方米的万里长城浮雕壁画,壁画气势磅礴,并被时任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海外社交平台上转发,称他们“以精湛技艺‘建造’长城的奇迹”,引发海内外大批网友热议。

2024年,这三位年轻的“95后”浮雕壁画师着实火了一把。在《人世间》栏目报道中,他们分享自己的梦想,讲述用巧手和颜料传承创新传统艺术、打出一片新天地的故事。

三人创作的一系列浮雕壁画作品将传统手艺和现代审美相结合,让壁画这门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在他们的刻刀和画笔之下,众多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作品栩栩如生地壁立于厅堂之间,成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各地风土人情和山川风貌的宣传载体。

从清远市清城区的一间工作室,到在国内小有名气,如今更已走向海外,三位年轻的壁画师越来越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媒体争相报道,更有许多客户慕名而来购买壁画,定制内容便是万里长城;也越来越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地走出国门,向外传播的劲头十足。

近期,在记者的回访中,裴一凡介绍道,今年除了像往常一样去往全国各地“刮腻子”之外,团队工作室还接到了一些来自国外的订单。其中国外的客户大多数是华裔或者在外国做生意的中国人,对浮雕壁画艺术有亲切感和熟悉感,也非常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化。“新加坡我们就去了两次,为顾客完成‘龙凤呈祥’的浮雕壁画作品,我们希望能继续以壁画为载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国际。”

梦想与希望

11月25日,在话题“39岁失业后在菜市场重启人生”登上热搜榜时,故事的主人公谭家志刚交完新店铺的押金和租金,手里还捏着收据。走在回去的路上,迎面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关注。

中年失业,妻子患癌,曾经在CBD中坐办公室的白领,变成推着小车在菜市场卖鱼皮的小摊贩,这些关于谭家志的描述被提了又提,《人世间》栏目报道标题“人生中场,在菜市场重启”便是他身上最鲜明的标签。

12月26日中午,谭家志刚从菜市场回到家中,妻子聂汶玺已做好饭菜,摆碗拿筷,夫妻俩配合默契。相较上一回面对我们栏目的采访,谭家志明显放松了很多,但他坦诚起初面对突如其来的庞大流量,也曾有过失眠和焦虑的时候。“怕自己握不住,也怕自己做错。”聂汶玺则淡然很多:“我说人一天能吃得了多少碗饭,现在基本需求已经能得到满足了。我们彼此相爱,孩子放学回来还是能吃到妈妈煮的饭,热度来了没了都正常生活。”

“星记鱼皮”火了以后,小小的店铺收到了很多暖心的鼓励,被流量裹挟而来的还有大量“机会”。夫妻俩慢慢想,逐渐想明白,“接触了很多人,也产生了一些新的认知,我们现在想做的,就是做好眼前事。”谭家志说,他仍然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经营菜市场的鱼皮小铺上,还计划开售新单品。

2023年4月伊始,谭家志从骑着电动车在繁华地段开始摆摊卖鱼皮,而后在沙园菜市场日租摊位,再到正式租下一个小档口,“星记鱼皮”才算有了固定的售卖点。那时谭家志就有了一个梦想:“我要在菜市场最热闹的地方开一家店。”

从最初临时的游动摆摊点,到在菜市场的边角地有了第一家小铺,再往好地段不断移近,直到现在——2024年12月10日,谭家志实现了梦想,在沙园西华市场,他的新店正式开业。

“唔好怕蚀底,做人抵点谂(不要怕吃亏,做人别计较)。”谭家志一直记得,年轻时出来工作前妈妈叮嘱他的话,在激烈的菜市场竞争中,他凭着这句话慢慢立足,不管是附近的店主,还是光顾过的客人,对他多有真诚和踏实的评价。

踏实,正是回顾这一年时,谭家志首先给出的词汇。“其实从一开始的摊位到现在新店的位置,只有短短200多米,但这点距离,我一步一步走了近两年,不容易,但我觉得踏实。”他解释道,也是因为最初有梦想在,生活有了点盼头,才能在万念俱灰时拉自己一把。讲到这里,他给出了我们在很多人世间故事里常听到的、常为之动容的一句话——“不放弃”。

文/羊城晚报《人世间》栏目采写组

图/受访者提供

0 阅读:3
金羊网

金羊网

羊城晚报官方网站金羊网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