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30万年的贵州丨贰角人民币上的记忆:镇宁布依族织锦蜡染妇女盛装

黔境定格社会开新——清代贵州

清代是贵州历史上剧烈变革的时期。政治上,调整了贵州省域,开展“改土归流”,设置“新疆六厅”。经济上,引入新品,疏浚商道,近现代工业萌芽,贵州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上,多族共融,人文蔚起,英才辈出。晚清社会风云激荡,贵州儿女行不甘后,纷纷投身救亡图存的浪潮。大汉贵州军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封建帝制在贵州的终结,开启了社会新篇章。

改土归流、开辟“新疆”等举措强化了中央集权,打破了贵州局部地区封闭的状况,促进了各民族的友好往来,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乾嘉年间的《八十二种苗图并说》描绘了各民族和睦同心、共同发展的景象,绚烂的少数民族服饰大多延续着当时的样式,成为今日多彩贵州的靓丽色彩。

复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促就了贵州少数民族风格各异的服饰文化。清代“百苗图”增进了外界对贵州的认知,也成为探索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源流的重要画卷。随着历史发展,不同支系少数民族服饰也在演变,以其鲜明的色彩、精巧的技艺、多样的款式与独特的风貌著称于世,成为多彩贵州一张亮眼的名片。

改土归流前,南北盘江沿岸一带布依族长期与彝族、苗族和仡佬族等杂居,但其服饰、居住、婚丧习俗等自成体系,传承至今。布依族支系卡犹仲家“穿青衣,妇女以花帕蒙首。衣短而下圆,度身而裁。”“勾云细褶长裙,合角中以颜色相间。”描述了其服饰为上衣下褶裙,裙上有对称的花朵纹样。而补笼仲家图中人物鼓乐吹笙,则与布依族岁时节庆和丧礼中的鼓乐演奏习俗相一致。

图为镇宁布依族织锦蜡染妇女盛装,三级文物。服饰类型主要分布在镇宁、六枝、普定、关岭等地区,着此服饰的少女形象曾被印在1980年版贰角人民币上。

这套盛装上身着织锦蜡染对襟短衣,下身穿长及脚踝的蜡染百褶裙,裙外围织锦围腰,系绸缎腰带。该支系以头饰区别婚否,未婚则以粗发辫盘扎锦头帕,已婚戴“假壳”。布依语“假”即笋壳,“假壳”以布匹包裹笋壳,前圆后方,形如撮箕。

早在宋代就有贵州惠水特产蜡染布的记载。要完成一件独具特色的蜡染工艺品,需要先把蜜蜡加热熔为蜡汁,然后用三角形的铜制蜡刀蘸蜡汁,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描绘各种漂亮生动的图案,再放入蓝靛缸中渍染成蓝色或浅蓝色,最后将布入锅煮掉蜜蜡,捞出后到河水中反复荡涤再晾干,做成的蜡染布料,图案丰厚朴实,并呈现出独有的纹路,是机器所不能代替的艺术效果。

制图:王珺璐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

开馆时间:2月3日起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正常开放,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

贵州省博物馆1、2、3楼3个展厅

0 阅读:1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该平台是人民日报社推进媒体行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