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印发《秦创原旱区现代农业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方案》,围绕落实陕西省关于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要求,打造技术创新成果显著、成果转化成效突出、集群产业特色鲜明、引领辐射作用明显的聚集区。
《方案》明确,力争到2026年,聚集区“一核一心三园多基地”空间布局全面形成,新增企业创新平台50个,研发投入强度达3.5%,引进高层次人才300人;科小企业达到400家,国家高企达到260家,瞪羚企业达到30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达到6家;聚集区内企业营业总收入超过200亿元;年推广效益超过350亿元。
聚集区锚定建设旱区农业原始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产业聚集示范高地、对外合作交流新高地等功能定位,总体依托“一核一心三园多基地”的空间布局,即一核(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一心(高能级孵化体系-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核心区)、三园(种子产业园、农副产品加工园、智慧农业示范园)、多基地(杨凌在旱区建立的各类农业试验示范、交流培训基地),打造出“源头创新-产业孵化-产业集群-辐射推广”的旱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聚集区由陕西省科技厅、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方合作共建。陕西省科技厅负责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示范区管委会作为建设主体,主要提供园区建设承载、科技孵化推广、政策配套等保障服务,具体包括聚集区管理运营、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创新资源要素聚集、创新创业生态营造、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平台搭建、科技企业培育招引、相关配套政策出台等,引领和辐射带动全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创业园公司为聚集区管理运营主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重要参与方,负责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为聚集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是旱区现代农业领域原始创新的“策源地”。
《方案》提出要坚持种业优先发展战略,立足服务保障粮食安全,通过实施旱区种业创新工程、促进种业创新成果转化、推进种业企业扶优引强和推动现代种业国际合作,聚力打造旱区种业硅谷,集聚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培育壮大种业产业集群,全面推进种业振兴;围绕新型营养健康食品、保健与功能性食品、新资源农产品加工,依托现有产业集群,通过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农副产品加工价值、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全力打造陕西(杨凌)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依托智慧农业示范园,深化区校企协同,攻克智慧农业发展“卡脖子”难题,通过设施农业智能化、畜禽养殖及育种智能化、农业数据智能化和农机装备智能化,打造智慧农业样板,推动旱区农业高效管理。
《方案》明确聚集区的建设任务是打造旱区现代农业高水平创新平台、高能级产业平台、高效率转化平台、高层次科创生态平台、高标准运营平台五大平台。
1.
打造旱区现代农业高水平创新平台。以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和产业创新中心为核心,将创新平台打造成产业平台、转化平台、运营平台和生态平台的动力源泉。
2.
打造旱区现代农业高能级产业平台。围绕旱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强化新型基础设施支撑,坚持企业主体地位,推动产业化园区提档升级,培育壮大一批科技企业,引领旱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3.
打造旱区现代农业高效率转化平台。以“三项改革”为指引,依托现有15个省部级以上孵化载体,持续推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将聚集区打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的首选地。
4.
打造旱区现代农业高层次科创生态平台。围绕人才、资金和营商环境三个重点模块,以落在杨凌、服务全省、辐射旱区为指引,构筑开放式、集成型、竞合性的优质产业生态系统,提升聚集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
打造旱区现代农业高标准运营平台。创新创业园公司作为运营主体,通过搭建高能级孵化载体、创新高效率运行机制、提供高标准公共服务,培育发展科技企业、促进成果转化落地、推动对外合作,打造高标准运营平台。
记者:魏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