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申遗纪念馆为“古都之脊”添亮点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1-03 15:32:28

前不久,一年一度的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活动获奖项目揭晓,其中“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焦点。记者注意到,很多中小学生从2021年起就开始关注北京中轴线申遗,目前他们已经为中轴线的保护和传承贡献了2000余份妙策。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学生王旖荻在永定门开展实地调研。

育鹰小学学生为正阳门周边地下通道设计文化空间。

妙策一

将文化知识写上标识牌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学生王旖荻:让无形的中轴线更“有形”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学生王旖荻参加了“雨燕使者训练营”公益活动,与来自北京各中小学的小伙伴们一起学习如何传承中轴线文化。“虽然从小就常去故宫、天坛这些景点玩,但当我带着‘中轴线’的眼光去学习时,又有了新的发现。”王旖荻说,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当她希望从景点标识牌上获得更多信息时,却发现在上面找不到中轴线的知识。这让她思考,能不能把有趣的中轴线文化写在景点标识牌上,让中轴线被人们更多地“看见”?

带着这样的想法,王旖荻暑假里实地走访了永定门、先农坛、正阳门、钟鼓楼、万宁桥等中轴线上的文物古建。然而冒着酷暑,将这些遗产点位走上一遍并不是件轻松的事。于是,她和妈妈一起规划调研路线、记录关键信息,“走访中我发现,中轴线景点标识牌上的信息需要整体改进提升。”

之后,科学老师建议王旖荻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公众希望在标识牌上展示哪些中轴线文化知识。就这样,王旖荻带着自己设计的问卷,再次走访中轴线上的遗产点位并采访游客。“最开始,我发起调研邀请时,几次走到对方跟前又跑回来找妈妈。”王旖荻回忆,一开始自己还有点胆怯,但成功获得了十几份问卷后,就越来越自信了。最终成功收集100多份问卷后,她又一步步学习如何整理问卷、统计数据、计算百分数,“当依据调研结果制作的图表完整呈现在电脑上时,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调研结果显示,86%的受访者认为景点标识牌“有必要体现中轴线元素”;96.5%的受访者认为“应当标示该景点在中轴线上的位置”;94.2%的受访者认为“应当标示该景点与中轴线众多景点之间的历史文化联系”;81.4%的受访者认为“应当链接中轴线数字资源”。

结合这次调研中的发现和思考,王旖荻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了《关于统一设计北京中轴线文化景点讲解标识牌的建议》,希望通过视觉设计、历史文化知识的梳理、信息化手段的利用,让统一的北京中轴线遗产区景点标识牌走上云端,让无形的中轴线更“有形”。

妙策二

打造纪念馆讲申遗历程

第八十中学初二学生周智缘、宋诗伦、卞孟鑫:展示中轴线的魅力,为“古都之脊”增添新亮点

三名初中生变身小策划师,从自身经历中收集灵感、找寻创意,希望打造中轴线相关主题的博物馆,为“古都之脊”增添新亮点。

“北京中轴线上分布着15处重要的遗产构成要素。它们见证了古都北京700多年的变迁。但是,很少有人能叫出所有遗产点的名字,了解中轴线申遗历程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初二学生周智缘、宋诗伦、卞孟鑫三人围绕中轴线申遗的“科普”展开了调研,他们经过问卷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受访者都去过北京中轴线上的景点,75%的人知道北京中轴线申遗这件大事,但仅有30%的人了解中轴线申遗经过了多少年历程。

能不能建造一座北京中轴线申遗纪念馆,把12年申遗历程讲给更多人听?三个小伙伴提出了初步设想。为了完善这一构想,他们沿着中轴线一路探寻,并采访了各个年龄段的市民游客。“我们很幸运,在钟鼓楼遇到了一位69岁的老人,他是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监督员。讲起自己守护文化遗产的故事,老人特别激动。”周智缘说。这位老人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是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的监督员、宣传员。向世界展示中轴线的魅力,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

就这样,他们收集了大量市民对申遗纪念馆的看法,查阅了很多文献资料,最终形成一份科学建议。“我们设计的纪念馆是‘中’字形的,选址在永定门。它的高度仅有一层,能够更好地融入中轴线南段的景观视廊。”周智缘解释,永定门附近有一段古代道路遗存,可以将这处遗存规划在纪念馆范围内,让游客切身感受中轴线的厚重历史底蕴。三个小策划师还为纪念馆设计了展陈:第一部分打造老北京四合院等复原场景,系统讲述北京中轴线的历史;第二部分通过照片、实物等展品回顾12年申遗历程;第三部分融入现代数字技术,增加人工智能模型、设计互动问答环节,吸引中小学生参观。

妙策三

唤醒历史感改造地下道

育鹰小学四年级学生张宸心、刘思扬、卢奕彤:让中轴线在现代生活中焕发生机

海淀区育鹰小学的三位四年级学生则关注到了北京中轴线的地下空间。从前年开始,张宸心、刘思扬、卢奕彤三人就成立了北京中轴线文化研究小组,在一次次实地考察中,她们被中轴线上的文物古建所吸引,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经过一年的走访,我们发现,北京中轴线的15个遗产构成要素中,有7处周边都设有行人地下通道空间,但是这些地下通道存在设计缺陷,并没有体现中轴线的文化内涵。”张宸心说。

为此,三位小成员提出“打造北京中轴线地下通道空间微博物馆的建议”,并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地下通道设计,提出了一系列改造建议:首先,需强化通道的文化氛围,融入中轴线的代表性元素,使行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美感;其次,优化空间布局,提升通道的舒适度与便利性,让每一位行人都能在此享受愉悦的步行体验。

“通过改造,我们不仅能更好地宣传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更能为市民营造一个美观、舒适的地下通道空间,让这条历史轴线在现代生活中焕发生机。”刘思扬介绍,她们选取了正阳门周边的行人地下通道空间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由于这段通道使用时间已有32年,整体设施老旧,通风条件较差,更没有与中轴线相关的设计元素。“经过调查,我们提炼出老北京传统商业文化的‘烟火气’,这是正阳门地区最有特点的历史文化元素,可以在通道的立面空间复原明清时期商贾往来的‘棋盘街’街景。”她们还建议,可以在这里增添老北京的“味道记忆”,夏季时可以给通道排风设备增加水雾装置,降温通风的同时,增加老字号吴裕泰的茉莉花茶香作为正阳门通道的“气味地标”。

妙策四

参照国子监设计新站台

方家胡同小学五年级学生贾凯童:让公交站台成为中轴线的新名片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怎样更好地宣传中轴线也成为孩子们的关注重点。孩子们基于自己的调查研究,为北京中轴线设计“公交名片”,助力中轴线持续“火热”。

东城区方家胡同小学五年级学生贾凯童,希望把中轴线上的公交站台打造成北京的新名片。“我们学校就位于中轴线文物缓冲区北端的国子监附近,学校大门与国子监集贤门面对面,学校的东侧是雍和宫,是我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但是我和同学们都不太了解它的历史文化。”贾凯童说。

通过查询资料及实地考察,贾凯童了解到,北京有数十条经过中轴线遗产区和核心区的公交线路。例如,5路公交车贯通中轴线南北两端,串联起大部分中轴线上的著名建筑;13路连接北海、南锣鼓巷、国子监等景点。“这些公交站台可以重新设计。”有了这个想法后,贾凯童又翻阅了不少历史资料,进而为家门口的雍和宫站设计了新站台——站台顶部仿照国子监牌楼做成屋脊的形式,站台上设有两个显示屏,动态显示国子监街区的美景。

将自己的创意设计汇总后,贾凯童提出了《关于中轴线上公交站台设计的建议》。他说:“我希望北京中轴线上的公交站台有自己的特色,倡导人们绿色游览中轴线的同时,让大家通过公交站台更多地了解这条城市轴线上的历史建筑和人物故事,更好地向世界展示首都魅力。”本报记者李祺瑶

0 阅读:2
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京日报客户端

爱北京、关注北京、读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