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展望|中金公司张文朗:预计今年实际经济增长与物价表现都将好于去年,需求缺口将逐渐弥合

澎湃新闻 2025-01-04 07:57:06

进入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如何运行?各项积极信号不断释放下,中国经济破浪向上的轨迹如何开启?哪些新动能值得期待呢?

1月2日,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宏观分析师、董事总经理张文朗做客澎湃新闻“轻舟必过万重山”——《首席连线》2025跨年市场展望节目,带来了分析和展望。

“2025年,预计实际经济增长将高于2024年,物价表现也将好于2024年。”张文朗指出,本轮大规模债务置换,有助于减少化债对财政资金的挤占,助力社会集团消费恢复性增长。扩大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品种和规模,可以让更多消费品类和消费群体受益。

张文朗预计,2025年财政政策力度有望显著高于2024年,货币政策宽松空间或通过综合施策打开,结构性货币政策或明显加码。全方位扩大内需背景下,增量举措可能更加侧重消费。

“总体而言,政策组合为金融周期下半场的‘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张文朗说。

2025年的经济增长与物价表现都将好于2024年

“展望2025年,预计经济增长与物价表现都将好于2024年。伴随着宏观政策加码,中国的需求缺口将逐渐弥合。”张文朗表示。

张文朗指出,回顾2024年,中国经济运行整体平稳,节奏上呈现U型态势。在闰年、集中假期等因素的支撑下,一季度GDP同比增速超过市场预期。虽然需求偏弱背景下二、三季度GDP同比增速有所回落,但随着四季度逆周期调节政策的显著加力,经济动能出现改善。

“2025年,预计实际经济增长将高于2024年,物价表现也将好于2024年。”张文朗指出,首先,消费方面,预计社零总额同比或较2024年有明显好转。财政扩张或将进一步向民生、消费领域倾斜,带动社零总额增速改善幅度大于投资。

“本轮大规模债务置换,有助于减少化债对财政资金的挤占,助力社会集团消费恢复性增长。扩大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品种和规模,可以让更多消费品类和消费群体受益。”张文朗表示。

投资方面,张文朗分析称,预计2025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或接近5%,也较2024年有所好转。其中,基建方面,预计2025年基建投资或10%,略高于2024年的9.0%左右。从资金端看,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和新增专项债有望继续提额,地方化债因有专项资金支持对地方财力的挤占降低,基建投资的资金得到较好保障。

“从项目端看,2025年作为五年规划收官之年,部分领域建设空间有所收窄,尤其是投资体量较大的高铁、高速公路等,不过预计特高压、水利水运、地下管网、城中村改造配套基建等有望保持较高增速。”张文朗称。

制造业投资方面,张文朗表示,虽然出口增速下行或不利于制造业投资,但另一方面,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或加大力度。2024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2025年支持‘两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将比2024年大幅增加”。

“如前所述,需求偏弱是当前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而需求偏弱的一个结果是物价偏低。”张文朗说,例如,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到了“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202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高度重视物价,并指出“注重目标引领,着力实现增长稳、就业稳和物价合理回升的优化组合”。

“而提升物价需要提振需求,因此决策层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2025年经济工作的首位,并要求‘大力提振消费’。总的来说,提需求、抬物价将是2025年的经济工作的核心关注点。”张文朗称。

张文朗表示,2025年,中国经济最大的主题是财政发力与物价回升,关键词是消费、财政和物价。

中国经济正处于大转型时期

对于决策层首次提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张文朗说:“我个人理解,首先,这是因为中国经济正处于大转型时期。这个转型就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从金融周期向科技创新转型。”

张文朗分析称,金融周期是指房价与信贷互相加强而形成的周期。这个周期在2018年左右见顶转向,转型带来的结果是经济结构改善,但需求偏弱,也就是说新经济的权重上升,但是房地产调整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因为这个转型不是常规的经济周期,而是金融周期下行,因此这个阶段需要超常规的逆周期调节来提振需求。”张文朗表示。

其次,张文朗说,是对物价的重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罕见地在物价低迷期将“稳物价”作为工作目标。再次,继2024年9月政治局会议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努力提振资本市场”之后,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稳住楼市股市”放在对2025年工作的要求当中。

张文朗指出,最后,从政策方向上来看,决策层将扩大内需排在首位,提振消费、改善民生的倾向进一步突出。同时,把扩大内需排在科技创新之前,明确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此外,在民生方面,提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5年财政政策力度有望显著高于2024年

政策展望上,张文朗预计,2025年财政政策力度有望显著高于2024年,货币政策宽松空间或通过综合施策打开,结构性货币政策或明显加码。全方位扩大内需背景下,增量举措可能更加侧重消费。

“总体而言,政策组合为金融周期下半场的‘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张文朗说。

具体到财政政策方面,张文朗指出,针对金融周期调整,理想的政策组合是“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5年财政的定调是符合他的预期的。

财政政策发力方向上,张文朗认为,或更加聚焦有效扩大内需,综合体现为惠民生促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企稳,以及适度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其中,惠民生促消费方面,一方面,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有望延续,另一方面,兜牢民生底线,也有望降低居民储蓄倾向,提升消费意愿。因此,预计2025年财政政策有望在对低保和失业人群救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养老待遇方面有更大力度的支持。

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企稳方面,当前政策已明确,2025年地方可用专项债债券支持盘活闲置存量土地、收购存量商品房。同时,城中村改造货币化安置范围有望扩大,以上政策从供需两端着手,协同行业监管和货币政策一道,共同推动房地产市场逐步企稳。

政府投资方面,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前期建设进度偏慢的项目或加速建设,同时一揽子化债政策工具的实施,有助于释放此前地方被挤占的财力。预计2025年基建投资或小幅高于2024年,地下管网、城中村配套基建、水利水运、电网等或保持较高增速。

张文朗表示,决策层定调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之下,预计2025年财政政策力度有望显著高于2024年。

春节前降准有望实施

货币政策方面,张文朗表示,决策层对货币政策的取向定调,时隔14年再提“适度宽松”,首先体现了决策层对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的重视。

“从具体政策来看,首先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适时降准降息’。因此,为了配合政府债发行、信贷投放以及季节性的流动性需求,降准在春节前就可能实施,降息亦有可能随着美联储降息而逐步推进。”张文朗指出。

张文朗进一步指出,接下来,央行有望拓展一些金融稳定的职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并且明确指出“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过去一年,央行已经逐步建立了国债买卖工具、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新型货币工具,在股票、债券、地产等市场上发挥作用的手段已经增多,未来可能还会进一步设立其他新型工具。”张文朗称。

提振需求紧迫性上升,科技创新仍是长期任务

产业层面,2025年的经济工作部署方面,“扩需求、提消费”成为了2025年经济工作的第一“主基调”。

对于表述位置的调整,张文朗首先强调说:“这个变化不是说科技创新不重要,相反,中国经济处于加速转型中,从金融周期往科技创新转型,转型带来的结果是经济结构改善,新经济的重要性提升。因此,科技创新是个长期任务,一直都很重要。”

张文朗进一步指出,从需求端来看,由于需求偏弱,因此2025年的工作安排方面,提振需求的紧迫性是上升的。决策层也提到“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需求好转了,才能更利于供给端结构继续改善。

张文朗表示,决策层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2025年经济工作的首位,要求“大力提振消费”。落实到具体举措方面,主线或有三条。

一是“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按当前的进度推算,2024年四季度以旧换新财政补贴规模可能在1000亿元以上。如果2025年保持全年力度不减,则所需补贴金额将明显提升。品类方面,除了已有的汽车、八大类家电外,未来可能加入手机等消费电子,或者各类小家电等。

二是“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高养老金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等举措,可能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强消费能力。

三是“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可能以丰富多彩的消费活动,来促进相关领域的消费潜力释放。

“中国经济走势主要还是受国内政策与内生动能影响”

对于2025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张文朗表示,当下全球政治经济局势的确非常复杂,这导致外围市场波动可能加大,可能继续波及境内市场。

“2025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或呈现出三大主要特征。”张文朗指出,一是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压力。

“二是欧元区等发达经济体增长动能整体偏弱,即便降息周期已经开启,但内生消费与投资活力仍然低迷,也将拖累全球总需求复苏。”张文朗进一步指出,“三是外部金融环境也面临挑战,美国经济的韧性或将限制美联储降息幅度,这或导致美元走强,对新兴市场货币带来压力。”

不过,张文朗强调,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总体上政策是“以我为主”,经济走势主要还是受国内政策与内生动能影响。

0 阅读:4
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

专注时政与思想的新闻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