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飞“掌舵”了蒙牛,难道也没有飞起来吗?
近日,蒙牛因裁员而上了乳品行业的热搜。无风不起浪,蒙牛裁员,应该是事实,但干裁员的事,蒙牛确实不是高飞“掌舵”才有,而是一直在悄悄地进行。
据蒙牛财报显示,2023年末,蒙牛员工总数约46064名,2024年上半年,蒙牛员工总数为超43000名,也就是说,半年时间,蒙牛就裁掉了约3000人左右。
只是,高飞这裁员的动作,比以往更猛烈些,就让蒙牛一下就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裁员,是企业降本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管用手段,毕竟赘肉满身的蒙牛,是跑不赢“老对手”伊利的,但凡事不能做绝,“瘦身”过度了,也不能排除无力跑动的境遇。
高飞真的想要这样的结果吗?
1
高飞的三支“穿云箭”,脱靶了吗?
新官上任“三把火”,高飞前“两把火”烧得还算体面,但也没多少新意。
比如第一把烧向国际的火。这把火也一直是高飞“前任”卢敏放的火,只是国际奶业竞争也日益白热化,卢敏放即使用了洪荒之力,但也点不起蒙牛国际化的熊熊大火。
如今,卢敏放的这把“老火”,高飞又捡了起来,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第一把“新火”。
既然是新瓶装旧酒,高飞必定会全力包装和装裱。于是,蒙牛“一体两翼”的经营策略便横空出世。即:主体业务+创新业务+国际化业务。
国际化、出海,听上去高大上,其实是荆棘丛生,没那么简单,因为常规液态奶和奶酪方面,海外品牌在品质和消费者认可度方面,都已经非常成熟了,蒙牛想在夹缝中打进去这枚楔子,无疑是在沙漠中挖井,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要知道,卢敏放干不好这事,肯定有干不好的原因,未必,高飞真是长了翅膀的?
比如第二把烧向渠道的火。蒙牛宣布与京东联手,将在未来四年实现300亿的合作目标。京东给蒙牛站了个那么大的“台”,蒙牛给京东的回报肯定不会小。只是在线下都饱受伊利轰炸的情况下,这样贸然向线上开火,会不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呢?
要知道,线上最惯用的手段,就是打价格战了,而这对线下渠道的打击,是致命的。
而这前两把火起色不大,甚至哑火的尴尬局面下,高飞又火急火燎地开启的裁员瘦身计划,真的还是挺伤蒙牛员工的心的。
这第三把火,可谓是真烧出了高飞和蒙牛的“真东西”。
这正应了那句话:即然“开源”的工作我做不好,那我就来“节流”,总不能落个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顺的“恶名”。
可惜,高飞可能不清楚的是,这把火烧了后,蒙牛员工的心也随之被烧了:“饭碗”被砸了,叫人家怎么办?
高飞也难啊!这火烧也不好,不烧也不好。
看来,高飞的三支“穿云箭”,还是失算了。
2
追不上伊利,蒙牛哪里失算了?
谈蒙牛,必谈伊利。因为这两个乳业“双雄”的差距在不断扩大,而卢敏放离开蒙牛的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任内在追赶伊利的征程中,反而越追越远了。
据公开数据,2021年,蒙牛营收881.42亿元,伊利营收1101.44亿元,相差220亿元,2023年,蒙牛营收986.24亿元,伊利营收1257.58亿元,相差271.34亿元。
另外,更加可怕的是,2017-2023年,蒙牛对外收购所动用的资金,超过100亿元,来做所谓的增量市场。
可实际上,2024年上半年的业务品类中,传统业务液态奶销售额为362.62亿元,仍占蒙牛总销售额的81.2%。
剩下的新业务,如冰淇淋、奶粉、奶酪等,合计71亿元左右,占比还不到2成。
而伊利战败蒙牛的,正是奶粉及奶制品这些新业务。
花100亿元,干成这个结果,怪不得卢敏放只能黯然“放手”了。
可见,高飞接过来的这个“烂摊子”,还真是个烫手的“山芋”。
怪不得高飞的“头三脚”就踢到了钢板上,实在弄得没办法,就只能“不换思想,就换人”,直接拿“人”开刀。
但愿高飞“裁员”的这一招,能真正杀鸡骇猴,把大家的干劲给提起来,把那些陈规陋习给压下去,真正实现“再造一个蒙牛”的伟大理想和超越伊利的伟大梦想。
但如果“裁员”仅仅是为了瘦身,而不去强体,那么其结果将会事与愿违,甚至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悲剧,那高飞也就别高飞了,能走路,就算是大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