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剪子,剪头尖,百样故事都能剪;上剪神,下剪仙,开花容易剪花难……”
一
剪纸的起源来自于先民的图案记录方式,在纸张发明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尝试并且熟练运用一些镂空雕刻的技法来进行记事和内容呈现,记录载体由青铜器、兽皮到金箔、皮革、绢帛,再到轻盈的纸张。
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剪纸实物,是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五幅剪纸团花,它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
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的陕北剪纸展示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彭衙行》诗中有云:“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可见剪纸已经在民间流传。
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
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此时杭州的“小经济”多达上百种。其中就专门有“剪镞花样”者,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
宋代的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也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达到鼎盛。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的。
到近现代之后,中国民俗学初具雏形。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首次展出了西北地区的民间新剪纸作品,为新中国成立后剪纸艺术的发展拉开了序幕。可以说,陕北的剪纸开创了中国剪纸的新纪元。
二
陕北剪纸兼备了我国北方剪纸的粗犷大气、写意豪放和南方剪纸工巧细致、写实秀美的特点,具有“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的内涵”。
剪纸的题材内容也非常丰富,有祈愿农事丰收、生活富裕的,有表现动植物形象的,有描绘神话故事、历史场景的,还有一大批以陕北信天游为主题的剪纸作品,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
陕北婆姨们嘴里吟唱着信天游,凭借一把剪刀,一双巧手,任由纸在手中辗转腾挪,簌簌声中,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艺术之花。精妙绝伦的创作手法、丰富独特的艺术语言赋予了剪纸鲜活的生命,传递着生生不息的烟火气。
三
春节是陕北妇女们展示艺术才华的最佳时间,每逢新春佳节,陕北人家家户户贴窗花,让年味更浓了。
陕北农村结婚布置洞房,剪纸也必不可少。寓意最深、最有趣的是窗棱之间的“喜花”,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祝愿新婚夫妇相亲相爱、生儿育女。
随着时代发展,剪纸文化越来越得到重视。2009年,中国剪纸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北的剪纸艺人们也先后出访法国、德国、奥地利、美国、日本等国,把这种带着清新浓郁的泥土芳香的神奇艺术介绍给了世界各地。
千百年来,陕北剪纸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一道不可或缺的社会风景。一张张鲜艳的剪纸作品中,藏着人们的生活愿景,藏着人们的精神力量,藏着陕北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