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报|主动投资VS被动投资的美国往事

新浪财经 2025-01-07 20:18:32

过去一年,国内被动投资发展迅猛、风头无两,相比之下,主动投资的光芒则要黯淡不少。

而一旦谈到这个话题,很多人又会提到美国的被动化浪潮,并顺理成章地进行推演,认为类似的情景也会在A股上演。

参考兴业证券报告的统计,美国权益类基金的被动化趋势尤其明显,主动基金持续“缩水”。2014-2023年,被动管理型基金累计获得2.5万亿美元的净流入,而主动管理型基金遭遇2.6万亿美元的净流出。另一方面,主动基金的持股规模占所有权益基金的比重由2013年的67.86%下滑至2023年的41.94%,而被动权益基金定价权持续提升,2023年持股规模占比为58.06%。

但如果想要判断这样的浪潮会不会在A股上演,首先得知道,美国的这股被动化浪潮,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此消彼长的第一个原因,是很长一段时间美国主动权益基金都不太能战胜指数。西部证券的报告中提到,过去的15年间(2010.01-2024.10),除了2010和2022年外,其余13年,美国主动权益基金相对标普500总回报指数超额收益率的均值和中位数都小于0。另外,近10年(2015.01-2024.10)间,战胜标普500总回报指数的主动权益基金平均占比不足30%。因此,站在自然年的角度,美国主动权益基金整体很难战胜标普500总回报指数。

不仅跑不赢标普总回报指数,其实就连跑赢标普500都变得越来越难。参考海通证券的统计,从1994年到2023年这30年间,主动管理类基金年度超额收益均值为正的次数仅有13次,但大多数出现在2011年之前(共10次)。近年来,除了2013、2017和2020年外,平均超额收益均为负值。可见,主动战胜标普500的难度,近10余年显著提升。

你可能会好奇,为啥美国的主动权益基金会跑输指数?

原来,若非较大幅度地超配科技行业,这十几年来要想跑赢标普500总回报指数是很难的。西部证券的报告中有个数据,2010年以来(截至2024.10.31),仅有科技行业配置比例最高的1%基金,最终战胜了标普500总回报指数。这些基金24年三季报的科技行业和Mag7的平均配置比例分别为81.3%和30.5%,均高于指数的32.34%和29.51%。但美国主动权益基金的科技行业配置比例整体偏低,均值和中位数始终落后于标普500ETF,且2020年后,差距似有越拉越大的趋势。

当然,如果仔细算一下科技股的波动,自然会理解上述主动减持。以科技龙头Mag7为例,近15年内虽然都跑赢了标普500总回报,但超额收益累计净值的最大回撤区间为[-73.2%,-34.7%],平均值为-53.7%;回撤的最长持续天数在[282,1106]之间,平均回撤时间为692天,可见收益波动极大。

当然,在无法战胜指数之外,美国主动权益基金这些年还无法跑赢基准。兴业证券的报告中提到,2014年-2024H1,跑赢基准指数的主动管理型基金占比均值仅30.64%,尤其是最近两年由于AI驱动指数涨幅较高,主动权益基金战胜基准的胜率更是只有23%-25%。

更低的费率也是美国被动基金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华创证券的报告中提到,截至2023年底,美国国内权益类主动管理型共同基金的资产加权平均费率为0.65%、指数型共同基金为0.05%、主动管理型ETF为0.43%、指数型ETF为0.15%,不论是共同基金还是ETF,主动管理型费率均高于指数型。从费用变化趋势来看,主动管理型共同基金和指数型ETF费率差从05年高点的0.73%下降至23年的0.50%,虽然费率差持续缩小但费率优势依旧显著。

当然,美国的主动权益基金并不只有规模缩减的命运。根据彭博统计的目前依然存续且注册地在美国境内的2833只主动管理型共同基金,过去三年内,有630只产品份额有所扩张,占比为22%。

从这个角度看,真正能创造超额价值的主动权益基金,倒也不必妄自菲薄。

参考报告

《信任的溃败与重塑——美股ETF启示录》,华创证券,2024年12月

《主动vs被动投资探析之美国篇》,海通证券,2024年12月

《美国主动基金的“破局之道”:2833只产品经验总结》,兴业证券,2024年12月

《科技股长牛,美国主动权益基金战胜指数更容易还是更难了?》,西部证券,2024年12月

(转自:中泰证券资管)

0 阅读:2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是一家创建于1999年8月的财经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