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读懂身边的“警察故事”

2025年1月10日,将迎来第五个中国人民警察节。本报记者近日在赤坎公安分局海田派出所蹲点体验一天,为您讲述新时代的“警察故事”。(1月7日《湛江日报》)

在大众的认知里,警察形象往往与惊心动魄的大案、英勇无畏的缉凶相连。然而,1月7日湛江日报刊登报道《“零距离”感受基层所民辅警的一天》,真实还原赤坎公安分局海田派出所民警的日常,却让我们看到,安全感并不仅仅源于惊天动地的壮举,更多是在日常琐碎中的默默坚守。

校园勤务高峰,到学校周边守护孩子们的平安上学路;带盾牌、长棍等到小区,组织应急处突培训;拎着厚厚一沓宣传单,分头到批发市场和小区宣传反诈知识;深入辖区走访掌握矛盾纠纷情况,持续跟进化解;夜巡持续到凌晨1时许,“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成为常态……这一系列的“警察故事”,没有“警匪大片”的即视感,却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基层警务工作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读懂这些“警察故事”,要看细节。

例如报道中老程找居民拉家常的故事,绝非普通闲聊,而是基层警务工作深入群众的独特方式。刘大哥因停车与他人发生冲突,这一社区常见的琐碎矛盾,在老程介入调解后得以妥善解决。老程通过日常的交流,敏锐察觉到这类矛盾隐患,凭借亲和力与耐心化解双方对立情绪。在基层社区,类似看似不起眼的矛盾纠纷不少,若不及时处理,很可能演变成大冲突,影响社区和谐稳定。民辅警从这些琐碎事务入手,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不仅维护了居民间的和谐关系,更展现了基层警务工作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关键价值——如果将社区比作一个肌体,那么基层警务“治未病”的水平将很大程度决定这个“肌体”的能否持续健康。

“治未病”,靠的是“望闻问切”。海田派出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民辅警在大街小巷中穿梭,关注邻里间的小摩擦、商户间的小争执等琐碎问题。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琐事,却是维护“肌体”健康的关键因素。“望”与“闻”,不放过任何细微线索,从居民的一句抱怨、一个眼神中,捕捉矛盾的端倪;“问”与“切”,在调解时,通过交流分析双方当事人的心理和诉求,以专业和智慧化解矛盾。正是通过对这些琐碎矛盾的“望闻问切”,派出所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避免其扩大升级,“上工治未病”,细微处尽显担当与智慧,构筑起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又比如夜巡工作,海田派出所每晚20余组次巡逻力量在11个街区展开巡逻,看似机械重复,实则意义非凡。夜巡就像是“每晚体检”,民辅警就是社区这个肌体的“健康卫士”。在漫长黑夜里,他们的坚守给居民吃了颗“定心丸”,带来实实在在的安全感。试想一下,夜巡民辅警“望闻问切”,时刻留意着“肌体”的“风吹草动”。哪怕是一个可疑的身影,就好比身体里一个不太对劲的“小疙瘩”,一处灯光异常,就像身体发出的一个“小信号”,他们都能察觉,然后仔细“诊断”。夜巡民辅警们用“望”,去搜寻那些不寻常的迹象;用“闻”,感知空气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气息;一旦发现可疑情况,就赶紧“问”个清楚,搞明白到底咋回事;最后“切”中要害,把潜在的安全隐患这个“病根”给拔掉——这种日复一日的琐碎巡逻,是基层警务对居民安全承诺的具体体现,让居民在夜晚能放心玩乐、安心入眠,感受到警察时刻守护在身边。

安全感,就在这些看似平凡的“警察故事”中。它是与居民亲切交谈时的微笑,是排查矛盾纠纷时的专注,是凌晨夜巡坚定的身影……如同点点微光,汇聚成照亮社会平安和谐的璀璨光芒。

0 阅读:61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该平台是人民日报社推进媒体行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