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陈辉
最近10年(2014—2023年)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革命前(1850—1900年)平均温度升高约1.2摄氏度。2023年,全球近地表平均温度比1850年至1900年的平均水平高1.45±0.12摄氏度,是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我们已进入“全球沸腾”时代。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低温事件的频率显著减少,但极寒天气影响越来越大。2023年2月,美国华盛顿天文台记录的夜间风寒温度低至零下78摄氏度,超2000万人受影响。极端低温事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引发了人们对冬季避寒需求的增加。
在这样的背景下,避暑、避寒、气候疗养将成为康养旅游发展新业态。
我国气候康养资源丰富
气候康养资源是指特定的气候条件和环境特征,对人体健康具有促进、恢复和调养作用的资源。人类生活在大气层中,任何方式的康养活动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气候资源环境。
根据气候康养资源的分类及潜在价值,可以分为基于气候类型的康养资源和基于活动场所或项目的康养资源。
基于气候类型的康养资源包括夏季避暑型、冬季避寒型、日光充足型、干燥清爽型和湿润温和型。
这些康养资源可以帮助人们预防及治疗一些与气候相关的疾病,例如夏季避暑型气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预防中暑和热射病,冬季避寒型气候有助于缓解和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作、减轻关节炎症和疼痛。
基于活动场所或项目的康养资源包括森林康养型、滨海康养型、高山高原康养型、低山康养型、沙疗康养型和休闲度假型。
我国气候康养资源禀赋丰富,地理地貌和气候资源类型丰富,为发展气候康养提供了有利自然生态和气候条件。西北地区晴多雨少,气候干旱,气温日较差较大,可以开展避暑康养、高原康养、干燥调养型康养等;西南地区全年较温暖,降水充沛,气候舒适期可达9—10个月以上,可以开展日光康养等;东北地区夏季凉爽舒适,湿度适宜,风速不大,日照充足,避暑气候资源优越,冬季则适合冰雪度假;华南地区地理位置和气候资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滨海避寒为特色的冬季气候康养集中于以广东、广西、海南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
气象部门科学作为,推动气候康养资源价值转化
如何科学地界定一个地区或环境适合发展气候康养?中国气象局科学制定了《气候康养评价技术规范》《气候康养评价业务规范》,对气候康养属性、生态环境康养属性以及康养活动配套措施进行评估。
气候康养资源如何实现价值转化?我们应遵循生态价值转换的原则,坚持可持续性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
中国气象局的做法是:
第一,增强健康气象公共产品供给。将气候因素、气象条件转化成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例如面向公众发布流感、高温中暑、紫外线强度等健康气象预报预警。针对气候旅游资源,发布朝晚霞观赏预报、云海观赏预报等旅游气象,让人们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此外,为确保民众旅游安全,气象部门还发布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全国主要露营地气象风险预报等旅游出行气象风险预警。
第二,打造气候康养旅游目的地促进消费。气候康养资源作为一种独特且极具潜力的旅游吸引资源,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深入挖掘气候康养资源,不仅能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还能为旅游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例如为公众推荐避寒康养好去处。
第三,助力乡村振兴,挖掘特色气候农产品。农产品的风味和气候条件关系密切,中国气象局发布气象行业标准“气候特色农产品评价方法”,如制定《全国茶叶气候品质评价技术规范》,让百姓能享受到更高品质食品的同时,为农产品经济增加附加值。
进一步发展气候康养的四点建议
关于进一步发展气候康养,有四点建议:
第一,加强政策引导和部门协同。政府应出台专项规划,明确气候康养产业的发展方向、目标与重点领域,避免过度开发。各部门间建立协同机制,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同时要加强信息共享,整合气象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医疗健康数据等,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与交互,为气候康养工作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另外,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开设与气候康养相关的专业课程或研究方向,培养涵盖气候学、医学、旅游管理等多领域交叉的专业人才。
第二,提高气候资源监测与科学评估能力。建立长期稳定的气候康养资源监测网络,涵盖更多的气候要素和环境参数,如更广泛地建设紫外线、负氧离子、大气颗粒物监测站等,并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与分析。加大气候康养资源评价和相关资源区划的投入,完善相关评估指标体系,以精确反映不同地区的开发潜力。科学揭示气候资源内在康养机理,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因地制宜推动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如气候+康养、气候+农业、气候+旅游等。
第四,加强气候康养资源价值效益评估。从气候宜居资源、促进发展收益等方面评估气候康养资源价值的效益,为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赋能。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罗芳菲整理)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期、1月6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