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25日,汤恩伯、石觉、陈大庆等人乘车来到吴淞镇,涌进了刘玉章的军部

蜀山史道 2025-01-10 22:12:02

1949年5月25日,汤恩伯、石觉、陈大庆等人乘车来到吴淞镇,涌进了刘玉章的军部后,召集52军、21军师长以上将领开会,通知撤退事宜。 汤恩伯指示52军(军长刘玉章),21军(军长王克俊)分批乘船向舟山撤退,最终的目的地则是台湾。 52军在辽沈战役后期,从营口乘船大部撤逃到葫芦岛,成为派去东北的蒋军十几个军中,唯一成建制跑掉的。到葫芦岛后,在杜聿明(杜当过52军25师的副师长)的关照下,新六军在葫芦岛的暂编62师,被划入52军(番号改为296师)。 葫芦岛的蒋军撤离时,52军南运后被派去驻防上海,刘玉章兼任浦西防卫副司令。南京解放后,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指挥的残部,大都涌到了上海,有八个军三十个师的番号。这些部队号称二十万众,但大都是歼灭后重建或新编练的部队,有战斗力的只有刘玉章的52军,阙汉骞的54军等少数部队。 5月25日,眼见大势已去的汤恩伯,决定组织残余部队海运撤离,但船只运力有限,因此他在通知时,优先告知了嫡系部队。52军成为汤恩伯重点关照的部队,21军的防区和52军相邻,也因此占了很大的便宜。 汤恩伯在分配轮船时,给52军的是四艘大货轮,21军的是三艘大客轮,货轮的条件不如客轮,但明显更能装人和装备。两个军的撤退,由刘玉章统一调度指挥。 在让刘玉章组织撤退的同时,汤恩伯写了一个手令,让52军的一个参谋拿着交到杨树浦的37军军长罗泽闿手中,手令的大意是让罗泽闿指挥37军务必坚守阵地到26日午后。 罗泽闿拿到手令没多久,汤恩伯又打来电话,在电话中汤恩伯信誓旦旦的保证,只要37军坚持到规定时间,到时候会派另外的杂牌部队来掩护37军后撤。 汤恩伯部署完毕后,带着石觉、陈大庆等亲信登上了“太湖号”兵舰,对外说是要在船上督战,但实则是准备随时开溜。 52军在从营口撤逃时,其第2师乘坐的一艘轮船锅炉发生爆炸,导致上千官兵葬身大海。心有余悸的刘玉章,这次留了个心眼,派军部参谋带人将几艘轮船里里外外的检查了一遍。 为了避免混乱,刘玉章让各师师长、副师长,带着各师直属警卫部队和工兵营,在码头设立警戒线,维持秩序。撤退的顺序为先是伤兵、非战斗人员、军官眷属,其次为一线官兵,最后为后卫及警戒部队。 汤恩伯的指示是让52军、21军在26日清晨开始船运撤退,但刘玉章感觉时间来不及,在当天的傍晚就下令分批撤退。 尽管刘玉章制定了撤退方案,但执行起来显然不是那么回事。现场指挥的25师师长刘明奎后来在回忆当时撤退的情景时,气愤的指出:一开始还略有秩序,但很快就一团糟。有些师、团长指使手下强行带着他们的眷属和财物上船;到后来,上不了船的士兵向船上的人开枪,船上的人还击,很快就演变成火拼,不少人被打死在码头或坠海身亡。 26日上午,54军也接到了撤退命令,官兵一股脑的向虬江码头跑去。分配给54军第8师的是一艘运力三千吨的货轮,师长施友仁到后,发现船上已经装了二千多吨面粉,而且上面还站满了其他部队的人,在费劲周折差点火拼的情况下,施友仁才勉强带了一千多人上船。 在轮船开走前,75军第6师的一个副师长急吼吼带人过来,又跑上去了一百多人,这艘超载严重的轮船一路上摇摇晃晃,在到舟山之前,船上的人都胆战心惊,唯恐船只倾覆。 就在52军、21军、54军等部装船撤退时,罗泽闿还傻乎乎的带着37军等待“友军接应”。按理说,罗泽闿和他的37军不应在被抛弃之列,该军属于“青年军”系统,在蒋军普遍缺员的情况下,该军却有四个师的番号。 上海战役打响前,蒋介石乘船前来督战时,曾单独召见罗泽闿,嘱咐他“要把37军切实掌握,要能在半天内把全军整个转运”。 蒋介石其实就是暗示,在作战不利时,让罗泽闿保存实力率部撤离。然而上海的蒋军派系复杂,各有各的背景,汤恩伯在组织撤退时,明显是把37军当做炮火部队使用的,根本就没有让该军撤走的打算。 37军并非杂牌部队,是蒋氏父子都想保留下的部队,也是除52军、54军外,上海蒋军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为何却遭汤恩伯如此对待? 原来,在划归汤恩伯指挥后,黄埔六期的罗泽闿仗着是老蒋的学生,又是小蒋的亲信,经常抗命不遵,并多次公开质疑汤恩伯的指挥。汤恩伯恨得牙痒痒,为了报复,在组织撤退时,故意摆了罗泽闿一道。 27日,发现上当的罗泽闿,想组织撤退却发现根本不行,因为压根就没有给37军分配船只。37军覆灭后,化装的罗泽闿只身逃离台湾。 从上海撤到舟山的蒋军,随后又船运到了台湾。52军保留的人数最多,约二万一千人,其次是54军,有一万五千余人,其余各军则大部损失了,即便是跟着52军一起撤退的21军,也只走了七千余人。 52军、54军到台湾后,成为装备、兵员优先补充的部队,这两个军,也成为蒋军唯二的建制尚全的军级单位。52军补充后,兵力达三万三千余人,竟然一跃成为蒋军的头号主力,当然这个前提是其他蒋军主力都覆灭了。

0 阅读:492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