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看不下去了,央媒发声批评智能驾驶!网友:干不过只能吹

幻波阅览过去 2025-04-04 11:12:45

在品鉴本篇拙作之前,恳请阁下不吝一键“关注”,以此确保新作能即时呈现于您的视野。同时,此举亦便于阁下参与交流与分享高见。您的宝贵关注,实为在下笔耕不辍之灵感所在。

前言

最近网上一段视频看得人后背发凉:安徽高速上,一辆某品牌汽车开着领航辅助功能,愣是没看见前方正在作业的道路养护车,直接撞了上去,三条人命瞬间没了。这事儿刚发生,央视网就发文质问:“智能驾驶,也请握紧方向盘!”话里话外透着不满。可网友们却吵翻了天,有人拍手叫好,说早该治治那些吹牛的车企;也有人冷嘲热讽,说央媒这是“干不过只能吹”。智能驾驶到底是革命性的进步,还是被资本吹大的泡沫?这事儿咱们得好好唠唠。

技术没到位,营销先上天

现在打开汽车广告,满屏都是“高阶智驾”“AI代驾”这些词,好像买了车就能当甩手掌柜。可实际情况呢?今年315晚会刚曝出来,某新势力车企的自动驾驶系统,遇到极端路况直接抓瞎,算法里压根没训练过这种场景,结果导致连环追尾。更离谱的是,有的车商交车时连功能介绍都不做,直接让用户自己摸索,这不是把消费者当“小白鼠”吗?

据北京一位车主透露:他去年买了辆带辅助驾驶的新能源车,销售说能“自动跟车”“自动变道”,他听着心动,直接提了车。结果上高速一试,发现系统遇到大货车并行就左右摇摆,吓得他赶紧握紧方向盘。“这哪是辅助驾驶,分明是‘惊悚驾驶’!”王先生气得直摇头。

事故频发,责任成了“踢皮球”

去年广东那起事故更气人。一辆开启辅助驾驶的小车,在高速上追尾大货车,车主居然在车里闭目养神。交警一问,他理直气壮地说:“不是自动驾驶吗?”最后判定车主全责,可人家觉得冤:“车企说能自动驾驶,怎么出事就算我头上?”这种事儿现在真不少,62%的新能源车主承认过度依赖辅助驾驶,其中年轻人占了78%。

法律界人士也头疼。按现行法规,L2级辅助驾驶事故责任在驾驶员,但车企的宣传又容易让人误解。就像那个某品牌汽车“无人驾驶”视频,副驾驶坐着个没系安全带的娃娃,公司赶紧澄清:“我们只是辅助驾驶!”可消费者早被广告洗脑了,真出了事,车企和车主扯皮,最后倒霉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技术瓶颈,不是靠吹就能破

别看广告里吹得天花乱坠,现在市面上的智能驾驶,90%还在L2级晃悠。什么是L2?就是系统能帮你踩油门刹车,但方向盘还得你自己握稳。可有些车企愣是把L2包装成“自动驾驶”,纯视觉方案的车,雨雪天失效率高达37%;依赖高精地图的,到了偏远地区直接“迷路”,20%的车找不到北。

技术大牛们其实门儿清。某汽车品牌的“影子模式”天天在收集数据,可极端场景还是防不胜防。就像成都那个“车路协同”试点,路侧雷达和云端地图一配合,车辆急刹车次数少了40%,这说明单靠车聪明不够,还得路也“开窍”。可全国范围内,这种智能路段连10%都不到,车企却一个劲忽悠消费者“放手开”,这不是坑人吗?

央媒批评背后,是怕技术跑偏了

央视网那篇文章,重点不是否定智能驾驶,而是怕技术被资本带沟里。就像当年P2P金融,吹得天花乱坠,最后留下一地鸡毛。现在有的车企,车还没卖几辆,先靠“智驾”概念把市值吹上天。消费者以为买了“未来”,结果成了“小白鼠”。

行业专家王明阳教授说得实在:“智能驾驶不是‘皇帝的新衣’,不能光让车企自说自话。”他建议,所有带辅助驾驶的车,交车时得强制培训,让用户明白“辅助”和“自动”的区别。就像考驾照要学科目一,智驾也得有“准入门槛”。

网友吵翻天,背后是信任危机

网友们为什么吵?说到底是不信任。支持监管的觉得:“早该治治这些吹牛的车企,生命不是儿戏!”反对的却冷嘲热讽:“央媒就会泼冷水,当年电商、移动支付不也被骂?现在还不是真香?”

这话有道理,但忽略了关键:电商和移动支付的基础技术早成熟了,智能驾驶可还差得远。就像当年马车和汽车交替时,法规、道路都得配套改,现在智能驾驶的“交通规则”还没定呢,车企就急着让消费者上路,能不出事吗?

结 语

智能驾驶这盘大棋,不能光让车企唱独角戏。技术要突破,法规得跟上,消费者也得清醒。就像那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车企别光想着卖车,得把安全当底线;央媒也别光批评,得帮着想辙;咱们消费者呢,方向盘还是得自己握紧,毕竟命是自己的。科技向善是好事,但“善”字底下,得有个“稳”字托着才行。

0 阅读:0
幻波阅览过去

幻波阅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