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鉴本篇拙作之前,恳请阁下不吝一键“关注”,以此确保新作能即时呈现于您的视野。同时,此举亦便于阁下参与交流与分享高见。您的宝贵关注,实为在下笔耕不辍之灵感所在。
文 | 宏小哥
编辑 | 宏小哥
前言1955年,中国山西省昔阳县的大寨村,进行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治理行动——治理“狼窝掌”。这一行动不仅改变了大寨的自然面貌,更以其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的缩影。
大寨的困境与希望1955年的大寨村,虽然取得了丰收,但在向国家出售足够的粮食后,村民们的生活依然勉强维持温饱,难以有更大的改善。大寨地处山区,耕地有限,如何增加粮食产量,成为了摆在村领导面前的一道难题。时任大寨党支部书记的陈永贵,敏锐地意识到,要改变大寨穷山恶水的面貌,必须增加耕种面积,而村中的一条名为“狼窝掌”的干河沟,成为了他的目标。
“狼窝掌”长不到两公里,宽不足15米,从高处到沟底的落差达200米,沟深坡陡,自然条件恶劣。无雨时干旱,有雨则成灾,山洪频发,60公斤重的大石头也能被洪水冲走,根本无法种植庄稼。因此,在陈永贵提出治理“狼窝掌”的设想时,村民们意见不一,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劳民伤财,难以见到实际效益。
三次艰苦卓绝的战斗面对村民们的质疑,陈永贵没有退缩,他首先说服了大寨村的干部,统一了思想,然后制定了十年规划,并在社员大会上进行了宣讲。他坚信,只有干,才能变,消极等待只会让大寨永远保持原样。在陈永贵的动员下,村民们逐渐凝聚了共识,决定共同治理“狼窝掌”。
1955年冬天,大寨村首次向“狼窝掌”发起了挑战。陈永贵带领全村58名劳力,顶着寒风,冒着严寒,天不亮就来到工地,直到夜幕降临才收工。他们一冬一春,整整苦干了两个季节,终于在沟里建起了25道石坝,填进了几万方黄土,将昔日的荒凉大山沟变成了一层层簸箕形的梯田。然而,当村民们满怀期待地播种后,一场暴雨引发的山洪,将25道大坝全部冲垮,新造的梯田和庄稼也被冲得无影无踪。
面对首次失败,陈永贵没有气馁。他深入山沟,仔细查看大坝的根基,分析失败的原因。他发现,大坝之所以被冲垮,一是因为坝基扎得不深不牢,二是垒坝用的石块不够大,抗冲击力量不足。于是,他决定再次组织力量,再战“狼窝掌”。
1956年秋后,陈永贵再次动员起全村58名劳动力,走进了“狼窝掌”。这一次,他们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将坝基挖得更深更牢,采来了更大块的石头重新垒坝。同时,他们还在沟首建起了一个二亩大、二丈深的小水库,以拦蓄山洪,减小冲击力量。又是一个冬春的苦干,村民们终于完成了所有工程。然而,1957年夏天的暴雨再次来袭,山洪更猛,新筑的大坝再次被冲垮。
连续两次的失败,让大寨人的心气受到了巨大打击。一些原本就不满意治理“狼窝掌”的村民,开始质疑这一行动的意义。然而,陈永贵没有放弃。他坚信,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他再次召开干部、党员和社员大会,动员大家进行第三次治理。这一次,他们仔细检查了每一道坝、每一条支沟,摸清了问题所在,制定了更加完善的治理方案。
1957年冬天,第三次治理“狼窝掌”的战斗开始了。这一次,村民们争着要上“前线”,开工那天,全村17对夫妻一起进了沟,7户社员全家上阵。在冰天雪地里,他们苦干了一个冬天,终于完成了32条大坝的建设任务。这次大坝不仅更加坚固耐用,还经受住了几十年来几十次洪水的考验,包括1963年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
改变面貌与深远意义经过三次艰苦卓绝的战斗,大寨人终于将“狼窝掌”这条恶名昭著的干河沟变成了良田。新造出的30亩梯田,亩产高达200公斤,并逐年增加,为解决大寨因耕地少无法多产粮食的问题产生了巨大作用。从此,大寨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狼窝掌”的治理不仅仅改变了大寨的自然面貌,更在精神层面上对大寨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场战斗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陈永贵以他的坚韧和智慧,成为了大寨人的楷模和榜样。他的“只有干,才能变”的理念,不仅激励了大寨人,也鼓舞了无数中国人。
结语:回顾“55年大寨治理狼窝掌”这一历史事件,我们不禁为陈永贵和大寨人的坚韧不拔所感动。这一事件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轻易放弃。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陈永贵三次治理“狼窝掌”的经历,就是对这一道理的生动诠释。
同时也展示了集体力量的伟大。在治理“狼窝掌”的过程中,大寨人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时,我们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应对。
这一事件还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在治理“狼窝掌”的过程中,大寨人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符合自然规律的治理方法,使得新造出的梯田既能够抵御山洪的冲击,又能够提高粮食产量。这启示我们,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要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