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进行时|三位大学校长为烟台发展“献策”

齐鲁晚报 2025-01-11 14:47:12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李楠楠吕奇

高校因城市而兴,城市因高校而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5年烟台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高等教育资源集聚,深化与知名高校合作,引育高层次人才团队,打造高水平科创高地。这些都凸显了高校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学与城市发展如何同频共振?在参加烟台市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三位来自驻烟高校的人大代表谈了自己的看法,并为城市发展献计献策。

烟台市人大代表,

烟台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郝曙光:

企业出题目,高校来答题

百名博士服务烟台

烟台大学于1984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支援建校以来,学科与专业设置一直紧跟烟台城市工业体系建设和发展方向,瞄准的就是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需求,学校专业和城市发展一直处于这种密切相关的关系。

“烟台大学作为烟台人民集资兴建的大学,每一个进步都是烟台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郝曙光说,烟台大学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初心使命,做好服务也是烟台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以烟台城市命名的大学,如何服务烟台,是烟台大学的一个重要命题。郝曙光介绍,围绕如何建设高水平大学,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下一步,烟台大学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将紧紧地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相契合去优化调整学科专业,使得学校的专业更加适合烟台这座城市的产业需求。通过学生实习加强与烟台企业的结合度,让学生尽早走进企业,走进社会;同时与企业共同打造课程,共建专业,目的是让更多人才留在烟台,更好地就业、创业,为烟台的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加强科学研究与服务。学校的学科专业与烟台的经济产业结构高度契合,学校拥有解决烟台产业所需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一大批专业人士,与烟台企业联合攻关,产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比如,学校作为主要研发团队与绿叶集团共同合作的几款新药已经在国内外上市,烟台的科研力量支撑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2024年学校精准材料高等研究院团队,一次性转让科技成果2000多万元。希望以后更多的科研成果转让在烟台,更多地助推烟台产业的发展。

“另外,学校跟企业共建研究平台,2024年学校获批了若干重点实验室,我们特别愿意与烟台的企业在平台共建方面展开新的合作,从而借助于两方的力量,共同推动科学发展。”郝曙光说,烟大的教师还有大量未转化的专利,如何让这些专利落地,也是下一步合作的命题。总而言之,在科研方面,企业出题目,学校来答题。烟台大学以山东省烟台市“9+N”产业集聚培育工程和16条重点产业链为依据,迅速集结人才“智库”,服务烟台发展,用创新的思维模式推动科教产融合发展。烟台大学制定了《百名博士服务烟台工作方案》,相继选取了百名以上博士人才,从服务产业布局和决策,服务产业,服务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服务科研院所、行业机构等支点出发,以教师挂职、教师兼职、科技特派员、科技副总、科技顾问、科技服务志愿者等多种形式,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实现专职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打造校地合作新模式。

“学校在工科领域的众多优秀博士一定会助力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郝曙光说,学校还可以在繁荣地方文化方面作出贡献,同时在地方对外开放交流方面,烟大愿意做桥梁和纽带,助力烟台在改革开放创新中“当先锋”。

烟台市人大代表,

山东工商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陶虎:

“全域式”校地合作

让融合模式可持续

“科教兴市的龙头在高等教育。近年来,烟台市在促进校地融合方面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陶虎说,但仍存在整体黏合性不够等问题,需持续深化校地融合,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校地融合模式,实现“全域式”校地合作发展。

高校是高端人才和源头创新的重要结合点,是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的主要能量场。“一方面,高校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原始性创新成果的重要来源,高校的知识创新能力建设对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烟台市在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一项基础研究的成果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整体发展,这是其他机构难以承担和无法替代的,高校通过学科创新和科技创新赋能城市产业发展。”陶虎说,另一方面,城市竞争力表现的重要内容是人才竞争。高校既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着引领的作用。高校可以广泛汇聚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动能,助推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从而推动城市整体发展。

如何推动“全域式”校地合作发展?陶虎建议,要积极搭建校地合作发展服务中心。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建设集“高教成果展示、创新人才引育、技术转移转化、专家智库建设、毕业生就业创业”于一体的校地合作发展服务中心。

匹配项目资源,建立校地合作项目库。围绕烟台市重点工作,列出项目清单,由驻烟高校围绕项目清单,建立校地合作专家库,分项目配备合适的领衔专家,根据实际需要建立跨专业、跨院系的专家团队和课题攻关小组。依托高校的人才、科技优势提高烟台产业发展水平。

以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为载体,探索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新模式。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合作模式,以烟台市产业急需的重点学科和专业为依托,推动高校、行业企业组建科教产合作联盟,聚焦烟台行业、企业技术需求,开展科教产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发挥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针对性地为本地企业技术攻关、升级改造等提供“定向定制”解决方案。

成立公益性、开放性、长效性平台。激活高校公益志愿、创业孵化、文化传承等服务功能,助力烟台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人才智力支撑。根据驻烟高校的专业特点和生源特点提供更多的服务信息,推动校地资本、技术、人才与城市机会开放共享。

以国际合作为引领,搭建中外多元产教合作平台。探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企业+高校”合作模式,成立RCEP产教协同联盟,推动在烟企业、高校与RCEP成员国开展多领域深层次合作。探索多元合作模式,联合开展人才培养、职业培训、贸易促进、科技创新等工作。

烟台市人大代表,

滨州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黄飞:

依托医学院校优势

聚力公共卫生大平台建设

作为医学院校校长,黄飞关注的则是高等教育如何为城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赋能。

“烟台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经建立起覆盖全市城乡居民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应急处理工作机制,特别是在市县两级疾控中心的重组、疾控标准化等方面都走在全省前列,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黄飞说,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人口结构等因素的变化,烟台市公共卫生事业仍面临一些挑战,特别是在资源配置、人才储备、科研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信息化建设滞后等。

为推动烟台市公共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应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区域实际,聚焦校地融合、资源整合、政策支持“三大法宝”,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推动公共卫生科研能力和服务效能协同提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健康保障和创新支撑。

黄飞建议,深化校地融合,助力区域公共卫生事业一体化发展。烟台市拥有烟台大学、鲁东大学、滨州医学院等本科高校8所,应充分发挥其科研和人才优势,通过推动校地融合项目,加强高校与烟台市公共卫生相关部门(如卫健委、疾控中心等)的深度合作,构建科研、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协作体系,共同开展疾病防控、健康促进及新发传染病研究等重点领域的研究。

推进资源整合,依托医学院校优势聚力公共卫生大平台建设。烟台市公共卫生综合实验基地和临床中心是提升烟台市公共卫生事业水平的重要依托平台。为进一步发挥其功能潜力、提升平台内涵建设,应充分发挥驻地高校,特别是滨州医学院教学科研优势和重点学科资源,推动平台管理机制优化和层次提档升级。由滨州医学院统筹管理平台,将实验基地的研发功能与临床中心的研究应用深度结合,构建科研、教学、临床多位一体的协同运行体系,助力平台在疾病防控、健康促进、新发传染病防控技术研发等方面实现多重价值。通过整合区域资源,推动公共卫生技术成果的高效转化与推广,形成“校地融合、医教协同”的创新发展格局,为烟台市公共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加大政策支持,强化公共卫生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一是,要结合区域实际,构建覆盖基层与高端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在医学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在土地划拨、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平台搭建等领域,加快支持政策落实,早日实现烟台市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目标实现突破。二是,通过专项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重点培养和引进“医防管”一体化复合型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提升区域疾病防控和科研能力。实施人才激励政策,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和青年骨干力量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公共卫生研究基金,鼓励本地高校与国际一流大学开展合作,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三是,依托医学高校完善公共卫生人才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基层专职公卫人员的能力提升,畅通学历提升渠道,推动本地公共卫生人才的梯队建设,为烟台公共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积蓄更强劲动能、提供更坚实支撑。

1 阅读:46
齐鲁晚报

齐鲁晚报

山东省影响力最大的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