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促使生产力发生质的跃升的一种新型生产力形态。其形成源于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政策、市场、社会资源和科技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内在要求和关键着力点,核心在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注重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平衡,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
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生态体系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主体参与、多要素支撑、多层面协同运行。
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要载体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临床试验平台,涉及人才、技术、资本等核心要素和政策支持。一个良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生态体系需要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创新、产业协同、要素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中协调运行。
在创新驱动层面,新质生产力突出表现在生物医药领域对前沿科技的深度探索与创新实践。信息技术与生物医药融合催生了全新的研发模式,人工智能在药物设计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新药研发格局,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核心动力。
在要素推动层面,新质生产力促使生物医药产业的关键要素发生深刻变革与升级,加速了产业资源整合与规模扩大,为生物医药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更加高效、精准的条件支撑。
在产业协同层面,新质生产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内部各环节以及与外部产业之间的协同融合。研发机构与生产企业之间的技术转让合作更加顺畅,临床试验机构与药企之间不断优化流程,生物医药产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与高端装备制造协同发展,与新材料产业相互联动,拓宽了生物医药产业的边界,营造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在可持续发展层面,新质生产力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可行路径,确保产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的五个着力点
以人才培育构建智慧引擎。首先,革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依照新质生产力对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优化生物医药专业课程体系,将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传统学科交叉融合,培养跨学科知识技能。共建实习实践基地,通过产学研合作,以优质项目加速人才储备与转化。其次,加强高端人才引进,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和引进机制,促进人才资源国际化双向流动与创新资源共享。再次,完善人才继续教育体系,鼓励企业与高校、专业培训机构合作,整合行业资源,依托产业园区或龙头企业构建培训基地,定制培训方案,由行业导师提供指导,推动产业创新生态的构建与优化。
以自主创新激发创新动能。科技创新驱动,强化基础研究投入是关键。加大生物医药基础研究财政专项支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前沿项目,引导企业建内部实验室且参与产学研联合研究,加速成果转化以提升企业竞争力,筑牢产业底层创新架构。按照自主可控要求,聚焦重点领域整合产学研资源,组建联合攻关团队攻克“卡脖子”难题,实现国产化替代。同时,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水平,推动新质生产力迭代升级。优化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创新积极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法规打击侵权,保障合法权益,促进创新成果持续产出与有效转化。
以产业协同凝聚集群力量。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建立政府引导的长效合作机制,设专项基金扶持优质项目,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入合作以加速成果转化。构建创新平台整合资源,以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集聚与扩散效应。加强产业上下游企业协作,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新质生产力传导增效。培育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发挥其纽带作用,加强信息共享与对接,形成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优势,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以市场监管筑牢发展根基。为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需从多方面优化市场准入与监管政策。基于新质生产力高效能与创新加速需求,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透明度与可预期性,改革试点建立特色审批制度以提高效率。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建立医保动态调整机制,缩短目录调整周期,及时纳入创新药械,提高医保资金使用效率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益。强化可持续发展导向监管,考量环境影响评估与资源利用效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促使生物医药产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以国际合作拓展全球视野。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打造主题园区或区域中心,吸引外资促进技术与经验引进再创新,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与全球影响力。同时,引导企业加大力度投入开展创新药械研发,鼓励参与质量标准制定以提升话语权,支持与权威机构合作开展临床试验,提升管理团队与员工的国际化素养与能力,助力企业应对国际化竞争并实现国际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