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钱学森在研发东风2号导弹时,发现射程不够,几乎所有人都建议要多加助燃

文史记叙录 2025-01-15 23:12:59

1964年,钱学森在研发东风2号导弹时,发现射程不够,几乎所有人都建议要多加助燃剂,不料,一个小伙子站起来说:"从导弹体内泄出600公斤燃料,这枚导弹可达预定射程,"此话一出,全场一片哗然,可钱老却立刻陷入沉思。

1932年,这位先生在辽宁昌图县一个平凡的农民家里降生,七岁那会儿,为了上学,他天天得跋涉16里的山道,不管刮风下雨都坚持这么做,试想一下,一个七岁小孩,每天来回32里路,这得有多大的毅力!

这段经历锻炼了他的毅力,为他在航天事业中克服困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永志曾立志成为农学家,希望让村民们能吃上饱饭,然而,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王永志的命运轨迹由此转变,战火延至鸭绿江畔,他目睹国家安全受胁,深刻意识到若无强大国防力量,其他皆为虚妄。

他果断选择了航空作为自己的专业,后来以出色的表现考入了清华大学的航空专业,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相当于一个文科生突然要转码,而且还要考上985,简直是地狱模式。

进入清华后,王永志更加拼命学习,如同开了挂一般,他的辛勤付出终于有了结果,1955年,他成功争取到了前往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深造的机会。

在外地,他没找不着北,反而更用功了,苏联的学习经历,对王永志的航天之路至关重要,他不仅拿到了苏联那会儿最牛的斯大林奖学金,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研究方向转到了火箭导弹设计上。

这可不是简单的转专业,而是从飞机设计跳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重新学习大量的知识,难度系数爆表。

1961年,王永志学业告竣后归国,投身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开启航天职业生涯,于此处,他参与了我国首枚地对地导弹“1059”的研发工作,为我国导弹事业的开端贡献了很大力量,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中国开始拥有自己的导弹力量。

王永志在1964年因为东风二号导弹发射任务而声名鹊起,在那次任务中,由于天气炎热导致燃料膨胀,使得导弹的射程未能达到预期的距离,众人使尽浑身解数,仍未寻得出路,项目几近卡壳。紧要关头,王永志提出一个惊人方案:减少600公斤燃料。

这提议一出,现场顿时炸开了锅,大家都不禁觉得他有点儿不正常,燃料本来就不够,还要减少,这不是火上浇油吗,王永志信心满满,因为他经过精确的计算发现,通过减少燃料量,可以调整发动机的节流特性,这样反而能够使火箭达到预定的射程。

他不顾大家反对,把他的点子告诉了钱学森,钱学森听完了王永志的提议,立刻表示赞同,在钱学森的大力支持下,那枚导弹顺利升空,精准击中了目标,这次成就展示了王永志的超凡能力,也让钱学森刮目相看,两人的关系因此变得更加密切,既像师生又像朋友。

东风二号事件,是王永志航天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他不仅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更重要的是,他赢得了钱学森的信任和支持,钱学森很看重王永志,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得力助手,经常毫不保留地教他东西,还经常在公开场合夸他能力很强。

在钱学森的指导和推荐下,王永志先后担任了多个重要职位,一步步走向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巅峰。

1978年,王永志接替钱学森,担任战略导弹总设计师,他领导团队成功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助力中国导弹技术迅速进步,这是一个巨大的责任,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王永志没有辜负钱学森的期望,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当之无愧的接班人。

1992年,王永志又一次承担起了重要职责,担任我国载人航天项目的技术负责人,这个任务更为艰难,意味着他必须解决更多技术难题,同时面对更大的风险,王永志和他的团队日夜奋战,历经重重挑战,终于在2003年让中国人的航天梦变为现实,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杨利伟成为了我国首位遨游太空的宇航员。

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时刻,王永志不仅登上了自己航天事业的顶峰,而且在推进载人航天工程的同时,提出了一个更加贴近大众的航天发展策略,那就是用较少的钱、更少的污染和能源,来确保航天器的高品质和稳定,这个战略,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王永志的高瞻远瞩。

王永志的成功,得益于钱学森的赏识与提携,长期共事,二人结下深厚师生情,钱学森极为欣赏王永志的才华与勇气,王永志也一直视钱学森为导师和榜样。

两人的合作,是中国航天史上一段佳话,也体现了中国科技人才薪火相传的精神,王永志的一生,从东北的乡村少年,到清华学霸,再到苏联留学,最后成为中国航天巨擘,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的成就,不只源于个人的努力,也是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他的勤奋刻苦、勇于创新、爱国奉献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航天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0 阅读:171
文史记叙录

文史记叙录

讲述历史趣味故事,回忆历史往昔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