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专利转化的上下游直接对话,医院里这场“专利赶集”很有料

上观新闻 2025-01-17 08:01:37

刚刚过去的2024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完成110项专利或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转化。在上海大型三甲医院里,中山医院的专利转化始终表现可圈可点。这是如何做到的?记者在医院一场特别的集市上找到了答案——

这是周三下午4点,中山医院5号楼的一个房间里,来自医院、企业、专利代理公司的人围着长桌坐满了一圈,迟到一会儿则只能搬来椅子挤在一边,最后连门口都摆上椅子、坐上了人……作为“主持人”,中山医院科研处副处长程蕾蕾招呼大家“随意点”。“我先集中回答问题,大家随时可以相互加一加微信,聊起来。”

“专利赶集”是什么?简单说,就是医生、企业、专利代理公司共同交流的平台。2024年9月,它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一门名为“医学科技创新与转化”的选修课程同步启动。两个相邻房间里,一间上课,一间“赶集”,课程和“集市”对医学生、住院医生、相关企业人员自由开放。

“集市”搭起来,把人“吆喝”来,为了啥?“医院里的专利转化,80%是医生主动对接企业,也有企业主动找过来,但都是‘点对点’的。”程蕾蕾摊开了说,“专利赶集”最重要的作用是让专利转化的上下游直接对话。

近年来,三甲医院医务人员的科研成果连年“看涨”,如何转化为老百姓可以用到的新产品、新药品、新治疗方案,各大医院都在动脑筋想办法。

“医务人员作为科研成果转化的上游,在临床科研中迸发金点子,但往往对专利的市场应用场景灵敏度不高,平日又受限于繁忙工作,对专利申请的程序心有余而力不足。企业作为紧贴市场的下游,了解产品经济效益和风险,但涉足前期专利成果研发不现实。能否‘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程蕾蕾说,“专利赶集”就这样在中山医院进入了“周周办”模式。

“集市”不是随便办办。中山医院科研处让带着专利成果的医生和相关企业碰头前一定做好“把关”,大家发现经摸排后的交流,后续转化率一般不错。看到成果转化的先例,越来越多的中山医院医护人员也愿意把手上的“料”端上“集市”。“中山医院的医生们不仅有‘料’,态度还很积极!”程蕾蕾进一步补充说,更何况,和医院合作的专利代理公司包揽了专利申请过程中琐碎、麻烦的工作,“省心又省事”。

“说到底‘专利赶集’是一架桥梁,相互有需求就聊起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尽快落地,这也是我们最终的目的。”程蕾蕾说得很坦诚。每周“专利赶集”结束,围绕医学科研成果转化的合作已经走到了“集市”之外。

0 阅读:4
上观新闻

上观新闻

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站上海,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