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上午,2025年青海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介绍,2024年,通过支付方式改革,全省住院医疗次均费用下降1100余元、住院床日下降0.8天、个人负担减少近200元。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注意到,新疆、湖南、山东临沂等地也发布消息表示地方次均住院费用有所下降。
“医保支付方式作为医保购买医药服务的重要经济杠杆,其改革旨在通过优化支付模式来提升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和医疗服务的质量。国家医保局推行了打包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将医疗机构的收入转化为成本,激励医疗机构主动控制医疗资源消耗以获得结余,从而增强了控费的动力。”1月15日,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廖藏宜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
1月15日,某医保政策专家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当前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主要通过两种手段来实现,一是按病组(DRG)和病种分值(DIP)付费,二是总额预付。
DRG/DIP付费将特定疾病的诊疗过程标准化,确定一个合理的诊断路径及相应的费用标准。这种方式促使医疗机构优化服务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从而降低次均费用,而一旦确立了固定支付标准,过度医疗现象就会自然减少。
总额预付则是对某一地区或机构设定年度预算限额,鼓励医疗机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成本。“这种机制激励医院和医生积极参与如早期筛查和健康管理等疾病预防工作,以减少疾病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进而降低整体医疗支出。”
“而支付政策设计尊重临床实践并体现劳务价值,因此可以避免因控费而牺牲服务质量。”廖藏宜说,此外,费用审核、诊疗行为监测及绩效评价等手段也可以保障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某医保政策专家也表示,改革强调规范诊疗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诊疗路径,患者获得有效治疗也能得到一定的保证。
“费用的降低只是改革优势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支付方式改革不仅有助于抑制过度医疗,规范诊疗行为,还引导合理施治,降低患者看病负担,实现医患保三方共赢的局面。”廖藏宜表示,如通过设置基础病嘱可以促进分级诊疗,对专科如中医的支持也促进了对应学科的发展;同时,改革强调部门间的协作,医保机构需听取临床专家建议并与医疗机构协商对话,使得各方能相互了解,共同推动改革进程。
“总的来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的一项关键措施,对于构建高效可持续的医疗服务体系至关重要。”某医保政策专家表示,但对于复杂病症,现行的支付模式还需要考虑其特殊性,避免部分医疗机构受标准所限而选择性收治病人的情况,这与医保保障改革初衷相悖,因此还需建立更为精准的支付模式,考虑到不同病症的多样性以及同一病症的差异性。
主编:张赫
校对:陈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