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浙江新闻1月16日电(张煜欢)在当前社会上,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因身体或智力上的障碍,在学习和融入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孩子渴望知识,却往往因为自身的限制而无法像普通孩子那样自如地接受教育。
如何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包容、更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浙江省政协委员、安吉心之梦儿童康复中心园长王学芳认为,助教陪读旨在为那些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等特需儿童在随班就读过程中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以帮助克服学习困难、增强自信心、更好融入校园生活,是提高融合教育质量重要途径和提升随班就读成效的有效方法,不仅直接关系到特需儿童受教育权利保障和全面发展,更关系到他们日后能否真正融入社会、实现自立自强。
她表示,针对“逐步建立助教陪读制度”,近年来各地各级对此也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总体而言进度还不够快、力度仍不够大、效果也不够明显,与浙江特教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广大特需儿童家庭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我省尚未制定出台关于特需儿童入园入校助教陪读的专项政策,各地各级探索实践无制可依、无章可循,对陪读人员入校申请较为谨慎,陪读服务是否展开一般由学校自主决定且规定各不相同、管理也不规范,导致特需儿童入园入校难问题仍较为普遍。”王学芳说。
在她看来,特需儿童的发育问题和情绪行为异常等成因复杂、表现多样,要求助教陪读必须具备专业知识,而传统带养和一般普校教师因缺乏特殊教育相关的医学、神经科学等专业知识,无法及时妥善处理特需儿童就学期间遇到的具体问题,导致助教陪读事倍功半、效果大打扣。
另一方面,当前专业力量介入参与不充分:具备资质的特教老师、儿童康复机构及相关专业人员较为稀缺,无法满足目前特需儿童助教陪读的需求;提供助教陪读服务的机构和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服务项目不规范、收费标准不统一,导致家校双方都难以得到优质的助教陪读服务。
实现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先行,特殊群体绝不能掉队,在全国率先建立具有鲜明浙江特色的特需儿童入园入校助教陪读制度十分紧迫且势在必行。
王学芳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制度供给。由政府职能部门主导,在总结各地各级探索实践基础上,邀请相关方面专家学者和残联、专业儿童康复机构、特教学校和特教老师、普校老师、特需儿童家长等共同参与,加快制定出台省域层面的助教陪读制度,对什么是助教陪读、为什么要助教陪读、怎么样实施助教陪读等核心问题作出清晰的界定,对相关各方的责任义务等作出明确的刚性约束。
同时,应加快研究制定助教陪读专业技术服务规范,把好资质准入关、专业技术关、服务质量关,减少风险因素,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加快推动特需儿童灵活就学机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缓学、休学机会。
“希望能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推动有关高等院校、普通院校与专业儿童康复机构成立‘康教联盟’,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实地教学、定点实习等促进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就业,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与普校教师和特需儿童家长的密切联系、信息同享、定期培训、共同制定和实施学习计划等确保助教陪读质量。”王学芳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