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7月,开国中将、原39军军长吴信泉被中央军委批准为大军区正职待遇。

鉴史忆往呀 2025-01-18 18:39:05

1985年7月, 开国中将、原39军军长吴信泉被中央军委批准为大军区正职待遇。 1985年7月,一纸来自中央军委的文件,批准开国中将、原39军军长吴信泉为大军区正职待遇。这份迟来的荣誉,不仅是对一位老将军军旅生涯的肯定,更是对他为新中国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褒奖。 吴信泉,1912年出生于湖南平江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受家乡革命氛围的熏陶,年仅15岁便参加了平江农民赤卫队,走上了革命道路。1930年,他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并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革命的熔炉中,他逐步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员和坚定的革命战士。 土地革命时期,他在中央苏区的斗争中崭露头角,先后担任红五军和红三军团的多个重要职务,参与了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作战。他在复杂战局中展现出的冷静和敏锐,使他成为组织的重要骨干。1934年10月,他随中央红军踏上长征的艰难征途。在经历了湘江战役的血与火考验后,他被任命为红十五军团第75师政治部主任。长征的艰苦环境磨砺了他的意志,也进一步锤炼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觉悟。到达陕北后,他参与了东征和西征等战役,为巩固陕北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入到对日作战的前线,担任八路军115师344旅和687团的政治工作。在晋东南地区,他参与了反“九路围攻”,组织部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敌后游击战,有效遏制了日伪军的进攻势头。1940年,他被调至冀鲁豫边区,随后南下华中,出任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政治委员。在淮海地区,他以政治委员和淮海军分区司令员的身份,带领部队在高沟杨口、阜宁、两淮等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这些战斗不仅打击了日伪军,还为当地群众的抗日斗争提供了坚实保障。 抗战胜利后,他转战东北,任新四军第三师独立旅旅长兼政治委员,后升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第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在四平保卫战中,他率部顽强抵抗,为巩固东北根据地争取了时间。在1947年的冬季攻势中,他指挥部队连续攻克王道屯、前后闻台等地,歼灭大量敌军,并生擒敌军新编第五军军长和第195师师长,为东北战场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辽沈战役中,他继续指挥部队在关键战役中表现卓越,为最终解放东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战争后期,他随第四野战军第39军南下,参加了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在向南推进的过程中,他指挥部队连战连捷,先后解放了柳州、南宁等重要城市,并最终将红旗插上了祖国的南疆重镇镇南关,为新中国的成立画上了圆满句号。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投入到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军长。在朝鲜战场上,他指挥部队在云山一役中重创美军骑兵第一师,打破了这支王牌部队“从无败绩”的神话。在接下来的第二次战役中,他抓住战机指挥部队向平壤推进,成为首支进入朝鲜首都的志愿军部队。在第三次战役中,他率领部队攻入汉城,占领南朝鲜总统府,为志愿军的胜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第四次战役中,他指挥部队在东线展开猛烈攻势,其中第117师在横城的穿插作战中歼敌3300余人,俘虏美军800余人,创造了志愿军一次战斗俘虏美军人数最多的纪录。 1985年的这份大军区正职待遇,是党和国家对吴信泉革命功勋的肯定。在他的军旅生涯中,从未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将革命事业放在首位。即便在晚年,他仍然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时时关心国家发展,关注部队建设。 在吴信泉将军传奇的革命生涯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患难情缘。1940年,在重庆天赐场镇,16岁的俞惠如与吴信泉举行了简朴而庄重的婚礼。这场由开国中将李雪三主持的婚礼,见证了一对革命伉俪的甜蜜时刻,从此他们携手同行,共同书写了一段佳话。 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俞惠如与丈夫同甘共苦。身为军人妻子,她深知责任的分量。在前线战事吃紧时,她总是坚守后方,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先后抚育了十二个子女,用自己的智慧和坚韧支撑起这个大家庭,为丈夫解除了后顾之忧。 1992年4月2日,吴信泉将军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安详离世,享年80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俞惠如以军人妻子的坚强,完成了对丈夫的最后照料。她用一首当年在天赐场婚礼上唱过的歌曲,送别了相伴半生的丈夫,那深情的歌声中包含着革命伉俪之间最纯粹的爱意。 吴信泉的一生,是革命者奋斗与牺牲的缩影。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他始终坚守信念,以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战绩不仅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勇敢与智慧,也体现了一位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史册中,成为后人学习和敬仰的榜样。

0 阅读:62
鉴史忆往呀

鉴史忆往呀

欢迎关注,跟着小编一起看历史小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