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25岁的女知青邵红梅抱着4岁的儿子赵玉刚回到北京,迎接她的是母亲的怒火。母亲难以接受未婚先孕的事实,认为这是家门的不幸。然而,当邵红梅将孩子的真实身世和她在农村的经历娓娓道来时,母亲的态度瞬间发生了改变。
邵红梅1969年响应国家号召,下乡来到陕北的一个小村庄。她原以为自己将迎来一段充满新鲜体验的生活,岂料现实与幻想截然不同,艰苦的农活和陌生的环境让她一时难以适应。幸运的是,她结识了一对质朴善良的夫妇——闫玉兰和赵砚田。他们不但无微不至地照顾她,还给了她一个温暖的家。
在这样的环境下,邵红梅逐渐融入了村庄的生活。谁知天不遂人愿,闫玉兰在诞下儿子赵玉刚后因早产去世,而赵砚田在一起意外事故中,用自己的生命挡住了倒塌的仓库木梁,救下了邵红梅,但他自己却因此丧命。赵玉刚刚出生就相继失去了父母,成为孤儿,邵红梅感念夫妇二人的恩情,决心抚养赵玉刚长大成人。
她带着孩子返回北京,意图为他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条件。面对邵红梅在农村的坎坷和她的无私,母亲的心被触动了,她的指责化作了泪水与怜爱,决定和女儿一起抚养这个孩子。赵玉刚被接纳进这个新的家庭,受到了祖孙般的温暖和爱护,就像邵红梅在那个小村庄受到的恩惠一样。
这个故事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命运的起伏,展现了人们在艰难处境中迸发出的坚强与担当,以及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面对苦难,无论是邵红梅还是她的母亲,都选择了接纳与珍视,正是这样的选择,让爱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