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谭铮
“这一次回来,主要是回乡祭祖。这是我第一次回到高明老家,阮埇村也是第一次进去,我的心情还是蛮受触动的。”2025年春节前夕,台北第一女子高中语文教师区桂芝与亲人返回其父亲的祖籍地——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阮埇村。看见家中祖屋修缮维护完好,祖屋所在的古村落发展规划清晰,区桂芝感慨万分。
近年来,在不同场合多次痛批台湾“去中国化”课纲的区桂芝,对于历史教育、中华文化的传承都有着自己的看法。1月25日,在与亲友前往位于广州芳草街的区家祠进行参观后,区桂芝来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区桂芝表示,在当前台湾“教改”的背景下,台湾学生因为对历史无知,所以对文化无感,从而对血缘无情。她希望能尽一己之力,促进台湾学生更多了解历史。
祭祖
这是区桂芝第一次回到父亲在广东佛山高明的老家。走进阮埇村,她被这座古村落的一草一木以及乡亲们触动了。“我在祭祖的时候,看到了父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之前)没有看过。”回想起看到父亲年轻时照片的场景,区桂芝一度哽咽。
祭扫、上香、参观祖屋、与父亲老家的乡亲们聊天,让区桂芝对阮埇村这座古村落有了更多的了解。“乡亲们很热情,家中的祖屋也进行了修缮维护,这座古村落也在进行有规划的活化利用,这让我对这座古村落的未来有更多的憧憬。”区桂芝说。
1949年,区桂芝的父母前往香港。1958年,举家从香港搬至台湾,先后在台北、淡水、基隆等地生活。1963年出生于台湾基隆的区桂芝,是区氏夫妇的第六个孩子。从小在台湾长大的她,直到1992年才第一次回到中国大陆。
区桂芝的父亲去世后,母亲每年都回广东湛江老家过年。20世纪90年代,她的母亲回到湛江生活。在此次到高明祭祖之前,区桂芝最熟悉的广东城市就是湛江。
“我每年都回来和母亲过年,对湛江是比较熟悉的。”区桂芝告诉记者,出于对中国历史的兴趣,2024年春节期间,借着回湛江陪母亲过年的机会,她还请母亲的朋友带她前往湛江徐闻,参观汤显祖倡议修建的贵生书院。“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汤显祖曾经被贬徐闻,所以特别去徐闻寻找这座古书院。”区桂芝感慨,大陆有许多古人遗迹,每一处遗迹的修缮与保护,都将造福当地居民和后世子孙:“中国历朝历代的先人,在历史、文学上的成就与作品,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
在此次的行程中,区桂芝特意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安排为其中一站。她说,对于每个在台湾读书的人而言,有机会一定要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瞻仰,因为这里承载着重要的历史记忆。
发声
作为台北第一女子高中语文教师,区桂芝坚守教学一线,亲历台湾教育环境变化。近年来,她多次在不同场合就台湾教育问题发声。在采访中,区桂芝直言,所谓的“108课纲”已经对台湾学生的历史观和文化认同产生了影响。
“在这个课纲的影响下,我所接触到的学生,对于中国历史的大部分事件已经非常模糊。他们甚至分不清楚刘邦和刘备。即使在书中读过,对于他们而言也只是浮光掠影,没有办法留下深刻印象。”区桂芝说,“再加上当前台湾的历史教育将时序完全打散,用所谓‘主题式’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没有历史材料的基础。在这种‘教改’的状况下,台湾的学生因为对历史无知,所以对文化会无感,因而当然对血缘就无情。”
区桂芝还谈到,当前台湾有一部分人只在意所谓的“在地文化”,“但他们忽略了,其实在地文化就是中华文化。我觉得他们被蒙蔽了双眼,硬要说台湾文化跟中华文化不一样,我认为这是自欺欺人”。
为了让台湾年轻一代能正视历史、了解中华文化,区桂芝在教学之外,还写了一本名为《课本中消失的文学生命与千古追求》的书。她介绍,这本书将“108课纲”中“被缺席”的文学大家和品德教育纳入其中,希望能对当前的台湾学生有所助益。她坦言,本来她计划在书中写30位古代文学大家的内容,但因时间受限,目前推出的版本中,只写了6位文学家的内容,包括王羲之、柳宗元、范仲淹、辛弃疾等。“我不知道它能起多大作用,但我希望能做一点是一点。”区桂芝说。
新春佳节将至,区桂芝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大家都有着同样的年节习俗:“我在广东和台湾都看到,到处张灯结彩、很热闹,大家赶着办年货,这些情景都是一样的。我的新年愿望是希望世界和平,两岸安好,大家早日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