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贵州王”王家烈,是贵州桐梓人,他的父亲王大章是秀才,兄妹五人。全家全靠王大章教私塾维生,别无其他收入。王家烈14岁时,父亲去世,只留下几亩薄田,家境极其贫困。 王家烈长相特别,面方嘴大。他可把捏成拳头的手放进口中,人们都喊他叫“王大岔”。他的饭量也很大,每顿饭都能吃三大碗米饭,这个饭量一直保持,即使他后来当了贵州省主席,也总是交待添饭的人“添满点,免得紧倒添。” 据说,在王家烈出生前,他的母亲赵氏梦见一颗星宿落入井中,所以他的乳名叫“王海”,又因为行二,因此家乡的人在王家烈晚年时,都亲切地喊他“海二公”。王家烈的个子也很高大,走到哪里,都很引人注目。 父亲王大章去世后,王家烈离家就读于县城西街不要钱的向家义学。从向家义学结业以后,王家烈还参加了最后一期科举考试,但名落孙山。为了生存,王家烈只好到松坎去背盐巴,找点钱买米糊口。当时贵州人吃的盐,主要靠从四川运到赤水河沿岸,再发至各县。松坎位于川黔要冲,是一个盐的集散地。从松坎背100斤盐巴到桐梓县城,可得两块川板大洋。年轻的王家烈,个子髙,力气大,比别人多背一半,也比别人多得一半钱。他从小水到松坎背150斤盐巴到县城,绕一个椭圆形的大圈,往返120里,飞起脚一天跑完,得三块川板银元的“脚力钱”。沿途要上下石牛栏、闷头箐、祖师观、楚米铺,中间只吃几个从家里带来的苞谷团充饥。在王家烈发迹以后,知晓他这段艰苦历程的人,都称其为“背过盐巴的省主席”。 在旧时代,穷困总是伴着羞辱,王家烈也不例外,在他十九岁时,娶赵家姑娘为妻。一贫如洗的王家烈,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穿着当新郎,只好向别人暂借。这在现在看来是很荒唐的事,但那时在穷人中却并不新鲜。只是借衣服给王家烈的老板,过分缺德,当王家烈穿着借来的衣服去迎亲时,这位老板却故意当众逼他还衣服,让王家烈尴尬得无地自容。 新婚不久,王家烈去石场坝赶场,走路时脚下的草鞋不小心把别人的油箩带翻,油流得满地都是。因为穷,赔不起人家,王家烈被对方当街吊打,一个姓何的富人见此,替王家烈赔了钱,对方这才放人。后来,王家烈当了贵州省主席以后,为了报答这位姓何的恩人,给了何氏一个官职,但何氏不愿当官,不久就辞官回故里了。 在家乡的各种遭遇,让年轻的王家烈痛下决心,不能继续干体力活了,于是他决定离乡别井,闯出一条路来。 王家烈先到遵义,学着经商,但他真不是做生意的料,结果弄得欠了一屁股债。无奈之下,王家烈在龙坑一个姓姚的人家去教私塾。在此期间,因为一件琐事,姓姚的东家还打过王家烈一嘴巴,然后扫地出门。 后来王家烈当了省主席,派人来接姚东家去贵阳玩,吓得姚东家赶忙给家里交待后事:“当年我打过他的嘴巴,此去怕是有去无回,我死了以后,一定要把我抬回来葬在祖坟山上。”谁知到了贵阳,王家烈把他当作上宾款待,还说:“没有你那一嘴巴,我哪有今天!” 种田不行,考科举不行,背盐巴不行,行商不行,教书不行,走投无路的王家烈,最后选择去吃粮当兵。在他21岁时,也就是1914年,王家了在遵义加入了贵州陆军步兵团,编入贵州省防国民军。 王家烈入伍以后,正值兴义系军阀王文华在军中设模范营,培养军事骨干。王文华抽调各团小有文化的兵士,到模范营中轮流受训,在提高军事素质之后,分到各团任下级军官。王家烈读过私塾和义学,有幸被抽调到模范营接受培训。不久,他又进入了贵州讲武堂。这些军事训练和理论学习,对他日后由一个普通士兵升到中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16年,黔军在戴戡的率领下参加护国战争。王家烈所在的部队,在松坎与綦江之间与北洋军恶战。这场战斗,双方的悬殊很大。北洋军身穿呢子军服,脚踏皮靴,护国军却衣着寒酸,脚穿草鞋,谈不上军容。但护国军士气高昂,他们喊着“发洋财”(“洋”指北洋军,“财”指北洋军士兵都有很多“袁大头”)的口号,激战五天五夜,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这是王家烈第一次参战,在战斗中,王家烈表现得很勇敢。在这里,或许有人会有疑问,这是那个后来昏聩胆小的王家烈吗?还真是,要知道一个人的一生是多变的,尤其是像这种曾割据一方的军阀,早年的骁勇果敢和后期的怯懦并不冲突。 护国战争后,王家烈所在部队,随戴戡入川混战。1917年,戴戡率黔军与川军刘存厚激战,结果寡不敌众,戴戡在战场阵亡。王家烈在五百黔兵在营长周西成的率领下,长途逃回到贵阳。不久,周西成奉命率部进驻正安、铜仁。 为了提高部队素质,周西成在铜仁办了个特殊的“学习班”,王家烈进入该班学习。王家烈曾进过“贵州讲武堂”,但此堂只办了一期就换主易名了,待王家烈毕业时,讲武堂已变为“贵州讲武学校”。周西成在铜仁办的这个班,完全按“贵州讲武堂”的课程讲授,王家烈真正成为了这个不是讲武堂的讲武堂学生。 王家烈和周西成是桐梓老乡,在周西成的推荐下,王家烈升任连长,这也成为他发迹的开始。
民国时期的“贵州王”王家烈,是贵州桐梓人,他的父亲王大章是秀才,兄妹五人。全家全
文史记叙录
2025-01-26 23:34:00
0
阅读: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