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月26日起,常熟以家乡之名带着“山海万里只为你”的诚意,陆续寄出近5000封饱含牵挂的书信,向即将迈出校门、逐梦启航的常熟籍大四毕业生致以美好祝福和诚挚邀约。短短一纸“家书”,有街头巷尾的乡愁味道,有常熟飞速发展的亮眼成绩,有城市活力迸发的无限机遇,更有来自家乡的殷切期盼。
在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就读统计学专业的沈弓惠坦言,收到家乡这封温暖且亲切的问候信,她感到有些小惊喜,仿佛家乡与自己之间增添了一条无形的纽带。这个寒假,沈弓惠与家乡有了一段亲密的相处时光。闲暇之余,她漫步在琴湖之畔,驾车穿梭于城市之间,深切地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变化。“得益于青墩塘路高架的建成,现在回乡下探望爷爷奶奶,路上所花费的时间大大缩短了,交通更为便利了。”沈弓惠说。
“更快了”,这是大家普遍的感受。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专业的霍欢尤阳举例说:“大一的时候,我从南京到常熟是自驾车,大约需要三个小时的车程。而现在,从常熟站乘高铁,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南京,便捷性大大提高。”大四期间,他经常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早上乘高铁出门,办完事再乘高铁回家,完全不耽误吃晚饭。
“车次也非常多,寒假回家没有抢票的顾虑,想啥时候回就啥时候回。”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大四学生李玉庄笑着说,这次回家发现琴湖溪里的变化非常大。她计划以后除了带同学去逛虞山尚湖外,还可以带她们到琴湖溪里等新的综合体去逛一逛。车次也非常多,寒假回家没有抢票的顾虑,想啥时候回就啥时候回。
“从小长在常熟、学在常熟,读大学却离开了常熟,非常想念家乡的美食美景,寒假回到常熟后发现很多好的变化,到处焕发着生机。”在武汉大学读法律的李萌,今年也带回了好消息,不仅取得了保研的资格,另外还通过了司法考试。李萌始终坚信,作为一个常熟人,即便是没有回乡工作,在外地也会不遗余力地宣传家乡,提升家乡知名度。
这正好印证了信中提及的“此心安处,自成远方”。这句话也深深打动了李玉庄,她认为“安处”是她们成长的根基,来自家乡的支撑和力量让她们更加坚定。
沈弓惠兴致勃勃地分享了自己的未来计划:“去年,我拿到了国家级奖学金,也获得了保研资格。未来,我会利用统计学的专业优势,帮助家乡的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在消费者画像刻画、市场分析、供应链分析等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霍欢尤阳已经考上了常熟的省市中英语教学岗位。过去一年,他去过很多城市,参加了许多学校的教师岗位招聘,但都没有签约。当常熟的成绩出来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常熟的岗位。“作为一名在南京求学的常熟学子,当看到这封信后,感受到常熟市领导对在外求学学子的重视与关怀。也坚定了我回到常熟,要在常熟发展的决心。”霍欢尤阳说。
“从幼时在常熟学习的点滴积累,到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我想我们的每一步都与家乡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李玉庄说,家乡给她们的支撑,也让她们看到了更多回常工作的可能性。未来,她也会向更多的同学推荐家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添翼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