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宏敏
曾几何时,“年味”是阖家团圆的温馨,是满溢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可如今,许多人都在感慨年味越来越淡了。细细想来,那热热闹闹、令人期盼的年味,真的悄然溜走了吗?
一
是说那渐行渐远的鞭炮声吧。
过去,一进入腊月,空气中便时不时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脆响,从零星的几声试炮,到除夕、初一的彻夜轰鸣,鞭炮声像倒计时的鼓点,声声催促着新年的脚步。可如今,出于环保、安全等诸多考量,鞭炮声在城市里近乎销声匿迹。少了这震耳欲聋的热闹,年的味道似乎也淡了不少。
是说那人头攒动的拜年声吧。
往昔过年,大年初一一大早,孩子们便穿上新衣,跟着长辈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拜年。推开家门,扑面而来都是热情招呼,“新年好啊!”“快进来吃糖!”欢声笑语交织,暖烘烘的人情味在一句句拜年声中满溢。如今,通信便捷了,微信拜年、电话拜年成了主流,虽说祝福未曾缺席,总觉得少了面对面时的那份亲昵与真诚,那股子热闹劲儿自然也淡了几分。
更是那熙熙攘攘的赶年集吧。
以前,每到腊月,年集就是乡村、城镇最具人气的地方。各家各户都陆续开启年货采购模式,男女老少,全家出动。集市上,红彤彤的春联、福字随风招展,五彩斑斓的糖果、点心散发着诱人的甜香,活蹦乱跳的鱼虾、新鲜水灵的蔬菜摆满摊位。
人们穿梭其中,讨价还价声、熟人寒暄声此起彼伏。手上大包小包沉甸甸的,心里却是满满的喜悦与期待,那股子拥挤与喧闹,正是年味的生动写照。可现在,商超随处可见,网购一键下单,年集的热闹渐渐成了记忆中的画面,年味也就少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时代的飞速变迁,传统习俗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巨大改变。就拿腊月里蒸年糕、蒸馒头来说,在过去,这可是家家户户都要精心筹备的大事。从挑选优质的米面开始,到耐心地和面、发酵,再到精心塑型、上锅蒸煮,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家人对新年的美好期许。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揉面的揉面,包馅的包馅,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大人们唠着家常,欢声笑语回荡在屋里,在那袅袅升腾的热气中,满是家的温暖与甜蜜。可如今,超市里各式各样的成品年糕、馒头琳琅满目,方便快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直接购买,虽然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却也错失了那份亲手制作的乐趣与浓浓的亲情交流。
再看守岁,这一传承千年的习俗,曾是除夕必不可少的环节。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嗑着瓜子、吃着糖果,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分享着过去一年的趣事,共同迎接新年的钟声。长辈会给晚辈讲述家族的故事,传递着对新年的祝福和对未来的憧憬。
可如今,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平日里工作学习繁忙,到了过年,不少人觉得守岁太过劳累,渐渐淡化甚至取消了这一传统。没有了守岁时的那份坚守与期待,除夕的夜晚似乎也变得匆匆忙忙,年味在这不经意间又淡去了几分。
二
不知不觉间,我们已从天真烂漫的小孩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人。角色转换间,往昔是父母不辞辛劳地为我们营造年味,如今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中,我们还是应该为孩子们制造仪式感。
当街头巷尾开始售卖春联,我不再像从前那般随意,而是带着孩子一起仔细比对每一副春联的寓意、字体与色彩,挑出最合心意的那一副,好为家门增添几分喜庆;提前一个月,我便早早为家人准备新衣、新鞋。
我和家人们一起在商场里穿梭,目光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搜寻,看着家人试穿新衣时的喜悦模样,我的嘴角也不自觉地上扬;提前半个月,我便招呼孩子一起撸起袖子,开始全面打扫卫生,擦拭家具、清扫角落,不放过任何一处灰尘。而后还要精心挑选装饰品,将家布置得美观又温馨。
在这一系列忙碌准备过程中,我觉得,那份对过年的期待似乎又在心底悄然复苏。而当我沉浸在这些为过年而忙碌的种种事务中时,才恍然惊觉,不是年味变淡了,而是在岁月的流转与生活的忙碌中,我自己把它淡忘了。
我对自己说,从现在开始,往后每一次过年,我都要全力以赴、精心准备。给自己一份期盼,让忙碌的生活有了熠熠生辉的盼头;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让他们在年味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在这浓浓的年味儿里,我要和孩子一起,重新做回那个满心渴望过年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