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神器”
1950年,志愿军第40军在第一次战役中大获全胜,战士们在打扫战场时意外缴获了两个奇特物件:一个是短粗的铁管,另一个则形似长管喇叭。由于国内专家也无法识别,这两件物品一度成了谜团。然而,绵阳兵工厂的一位老工人却认出了它们——这正是“巴祖卡”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对付敌人坦克的利器。 坦克在二战中崭露头角,成为陆战之王。到了抗美援朝时期,“联合国军”更是大量配备了各式坦克、大炮。志愿军因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面对敌人坦克的冲锋时显得尤为棘手。 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后,和平谈判陷入停滞,“联合国军”开始秘密调兵遣将,企图发动“秋季攻势”。东线战场上,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提出了“坦克劈入战”,妄图突破志愿军的防御线。 1951年10月11日,敌坦克集群对驻守文登川的志愿军第20兵团68军阵地发起了猛攻。但志愿军凭借“巴祖卡”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这两件“神器”,英勇奋战,最终共歼敌1.7万余人,并摧毁了78辆敌人坦克,使范佛里特的“坦克劈入战”彻底破产。 这两件武器的及时出现和大量仿制,为志愿军提供了有效的反坦克手段,极大地改变了战场态势,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用户10xxx34
M18无后坐力炮(英语:M18 recoilless rifle)是一种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朝鲜战争中使用的肩扛式反坦克武器,M18属于单人携带的后装式单发武器,既可以用于反坦克也可用于反人员作战。使用时通常架设在单脚架或是士兵的肩头,然其最稳固的支架却是从勃朗宁M1917重机枪的三脚架发展而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陆军的火炮部门开发了一种105毫米口径的无后坐力炮,而步兵部门将精力集中在可由单人携带的57毫米无后座力炮上。 步兵部门选择的炮弹是从英国武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炮弹侧壁上钻有数百个洞眼,里面则有防水防潮的塑料衬里。在炮管内还雕刻有同膛线相匹配的平行条带,据信此举有助于减少摩擦力,增大发射火药的推进作用和炮弹射出时的初速。 新的57毫米无后坐力炮在1943年11月开始测试,测试时的代号为T15,测试结果表明这种武器比炮兵部门的105毫米无后坐力炮更为优秀,于是后者的计划被取消。 同年晚些时候,T15被正式确定为M18型57毫米无后座力炮。M18可以使用四种炮弹:破甲弹、高爆榴弹、白磷烟雾弹、训练弹。1945年初,军队订购了2000门M18和80万发炮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