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正在上映,其中具有《诗经》气质的配乐引发网友热议。比如这一部的女主人公邓婵玉的配乐歌词,“有女怀春,河水其泱,何不同舟,共泛水中央。”再比如西岐百姓围着篝火跳舞歌唱,“适此乐土,我居我处。乐此乐土,我守我护。”有网友认为,电影里这些“诗经体”的歌词和质朴的音乐将《诗经》具象化了。
《诗经》中确实有一些诗歌与电影中所提到的西岐有关。《生民》《绵》《皇矣》等记述了周人从发源地西岐出发最终灭商建周的历史。而《豳风·七月》这篇《诗经》中最长的诗歌则描绘了周人在西岐附近一年四季的农耕生活,包括采桑、狩猎、收稻、酿酒等。由于表达方式的关系,很多读者在理解《诗经》时会有些困难,但是《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壁垒,还原了《诗经》与古人生活的关系。
其实,近些年来,不断地有影视剧或者书作力图还原古代社会生活,使用喜闻乐见的通俗方式,将历史送到人们面前。比如在服化道等方面下功夫的一些优质古装影视剧,再比如像《翦商》这样的历史著作。
李硕在《翦商》里写的殷周之变正是电影《封神》系列的历史背景,他通过对考古现场和发掘报告的解读,对甲骨卜辞和《诗经》等史料的阐释,试图带领读者巡览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历程。
有意思的是,《翦商》在解释周人的迁徙史和创业史时,有相当部分内容正是来自《诗经》中的相关篇章,并配合考古资料佐证。《翦商》写道,《诗经·大雅》中的《生民》,记载了周族的创始传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这位名叫姜嫄的女性生下儿子后稷,而“后稷”的字面意思就是“谷物首领”。“等这个儿子长大之后,他开始从事农业种植工作,播种大豆、粟米、麻、麦、瓜,还掌握了一系列管理庄稼的技术,比如去除杂草以让各种作物长得茂盛,培育出各种庄稼的优良品种。”
《诗经》中的《公刘》这篇则记录了后稷的后人公刘带领族人的一次迁徙,“笃公刘,于豳斯馆。”“这次迁徙的目的地是豳地,过程隆重而欢快。他们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把收获的粮食装进口袋和筐里,族人拿着弓箭、戈和盾戒备而行。一路时而翻过山梁,时而下降到低洼的平地,涉渡众多泉水,终于看到一片平坦的山间谷地。然后,他们在高地上安家,搭起草棚,在临水的平地上开荒,还杀猪备酒举行宴会。作为部族首领,公刘受到众人景仰。”李硕在《翦商》中,将《公刘》翻译成具有画面感的文字,通俗易懂。
“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李硕认为,《诗经·绵》中的这句是周人在回忆那段在豳地住窑洞的生活,而窑洞是新石器晚期黄土地带的常见民居。“在陕北山地,周人宁静地生活了三百多年,历经十几代人。直到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一代,周族才和强大的商王朝建立了联系。此后,周族人的命运发生了剧变。”《翦商》写道。
《诗经·绵》是关于周人另一段迁徙史和创业史的记录。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至岐山之阳的周原,划分田亩,营建城郭。“《诗经·绵》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记录周原的建设工作。亶父一路安慰追随他的民众,最后在周原停下来。他先在原野上规划,确定各宗族占有的疆界以及村舍和田亩的方位,然后是各种分工和任命,如司土(司徒)和司工(司空),让他们带领民众建设家宅。最先建好的是周族的宗庙,供奉自姜嫄、后稷以下的历代族长。”
除了这些宏大的迁徙故事,从《诗经》中一些诗歌还能一窥周人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据《翦商》,《诗经·灵台》中所写的灵台,是周人的大学,即建在水滨的一座军事训练中心,用来对周族青年子弟进行系统的军事训练。“周人以前居住的豳地和周原都不是多水地区,但要征服商朝,就必须适应黄河下游的湿地地貌。”《翦商》中解释。
由此可见,《诗经》其实与彼时的社会生活关系密切,而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所带有的《诗经》气质也为观众津津乐道。对很多人来说,此时此刻,《诗经》不只是吟诵的对象,而是重新理解历史的一个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