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小子是共产党大官,抓他!”
1947年12月7日傍晚,江苏淮安县的郊外,一还乡团小队长指着刚刚擦肩而过的中年人大喊道。
中年人一听这话,撒腿就跑……
这位中年人名叫李凤岐,是淮安县敌工站的老牌侦察员。
当时他刚刚执行完“探查淮城(今淮安区)”的任务,准备回去复命。
没想到,走到半路时,迎面突然走来十几个还乡团团丁。
此时太阳已经西斜,李凤岐压了压帽檐,不想引起他们的注意。
团丁们也有些疲惫,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并没有理会李凤岐。
没想到擦肩而过时,团丁小队长却瞥了他一眼,一下认出他是谁,连忙下令抓捕。
李凤岐反应很快,直接拐到路边的草地里,撒腿就跑。
可无奈双方离得太近,对方又人数众多,李凤岐最终还是没能逃脱。
团丁小队长看着被捆住双手的李凤岐,嘿嘿笑道:“这可是咱们淮城的大名人了,把他带回去必有重赏!”
一群人押着李凤岐就往回走,可还没到镇上,天就黑透了。
为了不让李凤岐趁夜逃走,团丁们拐进了小王庄,来到小队长的亲戚吴必荣家暂歇。
吴必荣赶紧烧火做饭,招待这帮兵痞。
小队长一边让人将李凤岐关在柴房里,一边派人连夜去报信,如果上面着急要审问,就多带些帮手回来。
李凤岐坐在柴堆上,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无论敌人如何折磨,自己都不会吐露党的机密。
可过了不久,外面的一句话,却让他彻底傻了眼。
去镇上报信的团丁回来了,对头目汇报说:“镇长说了,这人是个硬骨头,无论如何也不会招的。不必留活口,直接处决就行!”
看着小队长有些沮丧,报信的接着说道:“队长,镇长说了,功劳照样算咱们的!”
团丁小队长一听这话,立马来了精神,喊道:“阿丕、茂生,你俩去外头挖个坑,一会把他埋了!”
李凤岐一听也有些傻眼,他本已做好了熬刑的准备,没想到敌人连审都不审。
他下意识地挣了挣手腕上的绳子,可无奈捆得太紧,根本没有挣脱的希望。
李凤岐心情复杂,但也只能被动接受即将到来的厄运。
厨房里,吴必荣正和妻子忙碌着,一盘盘菜肴往堂屋里端,十几个团丁吆五喝六地吃着。
吴必荣忙活完,自己又从锅里盛了碗饭,端着就往柴房走。
小队长喝得脸红脖子粗,看着吴必荣走过去,奇怪地问道:“二表哥,你这是要给谁送饭去?”
吴必荣答道:“我给李老四端碗饭,你们之间的恩怨我不管,但这乡里乡亲的,就算要让他上路,这断头饭也不能少吧!”
这番话说的在理,小队长也不好反驳,冲他摆摆手,接着跟手下猜拳喝酒。
吴必荣哼着小曲,端着碗来到柴房前,笑着对看守说:“小三子,他们在屋里吃香喝辣,却让你在这儿冻着。放心吧,一会有人来替你,酒菜我都给你在锅里热着呢!”
看守听完赶紧道谢,身子往旁边一闪,给吴必荣让开了路。
吴必荣端着饭猫,腰进了柴房,蹲到李凤岐面前说:“李老四,早饿了吧,吃吧!”
李凤岐此时哪还吃得进去,他摇摇头说:“吴二哥,你的好意我心领了,我现在已经没必要吃饭了!”
吴必荣回头对跟着进来的看守笑了笑,将碗塞到李凤岐的手上说:“这是什么话,你这辈子就这顿饭最重要,你可要‘仔细’吃啊!”
就在碗放到李凤岐手上时,他突然感到碗底有个硬物,不由得心中一阵狂跳。
李凤岐假装推辞,将硬物顺进衣袖里,这才又接过碗,道了声“感谢”,捧着碗就将粥一饮而尽。
吴必荣走后,李凤岐趁着看守注意力都在里屋划拳的声音上,悄悄将硬物顺出来,竟是一块刀子碎片。
李凤岐欣喜万分,偷偷将绑在手上的绳子割断。
趁看守不注意,李凤岐猛地一推后窗,一跃就钻了出去。
等到看守反应过来喊人时,李凤岐已经没影了。
团丁们一下子醒了酒,拿起枪就往外追,可是找遍了村子,也没看到李凤岐的影子。
其实,李凤岐就趴在乱坟岗中,但是敌人来来回回好几次,却没人敢进那里寻找。
逃脱之后,李凤岐一直没敢再回小王村,直到解放后,确定吴必荣安全了,他才跑来感谢救命之恩。
李凤岐是经过多年考验的党员,他曾做过保卫机关领导的工作,也曾卧底到伪军队伍中,还参加了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任命他为山西运城平陆县武装部长。
但他却觉得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遂主动辞职,回到河南老家务农,绝口不提自己的战斗经历。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有人可能会不理解李凤岐老英雄这样的人,但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人真的很多。
他们的理由很纯粹,纯粹到令人难以置信:将敌人赶出去,让老百姓有自己的家……
仅此而已,绝不是为了什么功名利禄。
用户17xxx39
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