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这本书比我的命还重要,请你务必保管好,抗战胜利我再来取!”
1940年底,时任山东省副参议长的马保三,将一本“绝密”书籍交给一位农妇,并反复叮嘱。
几年间,农妇将书籍藏得很严密。可一直到抗战结束,马保三也没机会来取。
1947年冬,国民党还乡团来到解放区大肆烧杀,农妇知道自己是国民党重点关注的对象,就想将书籍从家中转移到山洞里。
没想到,当她将书籍藏在腰间,还没出家门,就被还乡团给截住了……
这位农妇1888年出生于山东沂南县一户贫苦的王姓人家,连个名字也没有。
19岁时,她嫁给东辛庄村的于泮,被称呼为于王氏。
她的前半生,除了在地里刨食,就是在家中缝补,是当时沂蒙山区以及全中国农妇的缩影。
但是到了抗日战争期间,这位毫不起眼的、年过半百的农妇,却毅然参加了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东辛庄村的妇救会长。
共产党员陈若克得知她是丈夫用两斗米换来的,为她取名“王换于”。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王换于发动村里的群众,将本就不够吃的粮食节省下来,送到八路军手上。
看着八路军战士们无暇照顾孩子,烈士的孩子又无人抚养,王换于主动找到徐向前司令员,担起了这项重任。
战时地下托儿所就这样建立起来,“所长”王换于抚养的第一批八路军的后代就多达27人。
村里正在抚养小孩的妇女几乎都认养了一个,王换于家更是直接抚养了3个。
在整个抗战时期,王换于共抚养了86个八路军的后代,各个都健健康康的。
但因为条件所限,他自己的4个孙子却都夭折了。
王换于没有任何抱怨,只是说:“咱家的孩子,要是没了还能生,可烈士的孩子如果没了,就断根了。”
1940年夏,全山东各界的代表们翻山越岭,突破敌人层层封锁,来到青驼寺参加代表大会。
会上成立了山东战时临时委员会,是山东省政府的前身。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时刻,会后刊印了一本《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
由于当时的特殊环境,这本书只刊印了几份,上面不但印着所有代表的会议讲话,还有山东省各行政机关和团体组织的领导成员名单,相当于省级花名册。
当年底,鬼子进行“大扫荡”时,主持这次会议的、时任山东省副参议长马保三,将这本《会刊》交到王换于手上,叮嘱她说:“嫂子,这本书比我的命还重要,千万不能弄丢,或者落入敌手。等到抗战胜利,我再来取!”
王换于知道这个任务的重要性,她用一块花布将书包好,不断的变换地方藏着,一直等待抗战的胜利。
然而,鬼子投降不久,解放战争就打响了,马保三一直没能来取书。
1947年底,国民党还乡团在解放区大肆烧杀,王换于知道自己是他们重点对付的对象,家中已不再安全。
这天,她将包着花布的书贴身藏好,用裤带紧紧勒住,打算将它藏到后山的山洞里。
可没想到,她还没出家门口,还乡团就气势汹汹地闯了进来。
明晃晃的刺刀将她围住,为首一人恶狠狠地问道:“你叫王换于?听说你给八路藏过东西,赶紧交出来,要不要你的老命!”
王换于淡定地说:“打鬼子那时候,家里什么样的兵都来过,有找水喝的,也有找饭吃的,甚至还有养伤的,我不知他们是共军还是国军,但没一个人让我藏过东西。”
王换于还没说完,还乡团头目就扇了她两巴掌,骂道:“少给我装蒜,给我仔细搜查!”
一群人冲进屋里一通乱翻,把家里砸个稀烂,也没找到什么可疑的东西。
他们再次围住王换于,在她身上打起了主意。
眼看一个团丁就要上手,王换于气得大骂道:“一帮混账!我老妈子都60多了,当年小鬼子都没能把我怎么样,你们还想咋的?连畜生都不如?”
那团丁一听也脸红了,赶紧缩了手。
王换于刚松了一口气,后腰却冷不防被身后团丁砸了一枪托,她疼得吸了口凉气,一收肚子,书从腰上滑到了棉裤腿里。
王换于反倒踏实了,裤腿上扎着绑腿,正好将书截住,她心想,这帮混蛋总不至于脱她裤子吧?
王换于轻笑了一声,说道:“你们也不用打,我自己脱给你们看!”
说罢,她真动手解开了扣子,露出半个肩膀来。然后又慢慢悠悠的,做出要解裤带的姿势。
团丁们看她如此从容,料想她真没藏着什么,都无趣地走开了。
王换于得以脱身,将书籍藏到山洞中,解放后又换了几次地方。
这本书她一直藏了38年,直到1978年,一切都平静了,她才将书交给组织,如今一直珍藏在山东博物馆中。
1989年,王换于老人去世,享年101岁。
王换于老人是“沂蒙红嫂”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沂蒙老区的百姓为我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全革命队伍。
如今得来不易的生活,离不开老区人民的付出。在享受和平年代幸福生活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这盛世是如何而来的。
【参考资料】:
《沂蒙红嫂》
用户59xxx44
向革命的老奶奶致敬!
价值投资难
人民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