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出海”成为中国企业界的热词。从东南亚到欧洲,从非洲到墨西哥,中国企业的身影活跃在世界各地。然而,出海并非易事,关税壁垒、文化鸿沟、供应链挑战……一道道难关横亘在前,考验着中国企业的智慧和韧性。在此背景下,资深产业观察者林雪萍的新作《大出海:中国制造全球出征的关口与突破》应运而生。该书已于2025年1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基于作者对100多家国内外工厂的实地调研、200余位海外亲历者的深度访谈,以及300余万字的调研笔记,以翔实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中国制造“大航海时代”的壮阔画卷。
一本实证派的田野调查图书
六月的早晨八点,越南胡志明广场的十字路口,挤满了密密麻麻、清一色的日本本田牌摩托车……一个年轻人的摩托车后座上,斜绑着一台“AQUA”字样的洗衣机。路旁的手机连锁店门口,已经竖起红米、OPPO、苹果等品牌手机的海报,门店屋檐下挂着三星Galaxy的横幅。不远处是一家面积10平方米左右的蜜雪冰城奶茶店……旁边紧挨着的是一家宽敞明亮的名创优品连锁店。在路的尽头,VietJet大厦的外墙上,一幅巨大的红色字母“BYD”的海报上写着“WEARENO.1”(“我们销量第一”)——林雪萍在新书《大出海》的开篇,便在我们的眼前白描出一幅生动的街景。
之后,作者用冷静观察的视角,对中国制造这一波的出海景象作了一个全景式的描述,他认为:中国企业出海的过程,是一个消除摩擦、再次融入世界的过程。本质也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一个形成全球思维的过程。这个主角也并不都是企业,中国各级政府、各领域专家甚至大学生也都可以积极拥抱中国“走出去”的全球化浪潮。当全球许多国家,如墨西哥、爱尔兰、匈牙利、尼日利亚等都在中国积极招商引资的时候,我们的视角也要发生变化。各级政府、政策研究者也要多走出去,看一看全球正在发生的景象。当中国企业2023年在匈牙利的投资已经占近60%的时候,我们的专家、学者也要去当地看清楚它背后的逻辑。《大出海》的作者在这一点上,算是一个实证派的田野学者。按照作者的说法,他前后访谈了200多位熟悉海外机构的一线管理者、海外机构在中国的各级人员,并且去不同国家的工厂进行实地调研。在泰国的菠萝地和越南的荷花池上,全新的工厂正在拔地而起。作者用亲眼所见的“桑田变工厂”的广角镜头,替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
破局之道: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林雪萍在书中直言,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关税壁垒、文化差异、供应链断裂等问题,都成为企业“走出去”的拦路虎。以关税壁垒为例,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国家频繁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试图以此保护本国产业。然而,林雪萍指出,关税从来不是提升本国工业能力的灵药,反而会扭曲市场,阻碍创新。中国制造要真正实现全球化,必须突破关税壁垒的桎梏,在海外重建供应链优势。除了关税壁垒,文化差异也是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一大挑战。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商业习惯,都可能导致沟通障碍和误解。林雪萍在书中分享了许多案例,例如,一些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时,由于不了解当地文化,导致项目进展缓慢,甚至遭遇抵制。
面对重重挑战,中国企业该如何破局?林雪萍在书中提出了“真出海”的概念。他认为,“真出海”不仅仅是把产品卖到海外,更重要的是融入当地市场,实现本土化运营。要实现“真出海”,企业需要在战略层面制定清晰的出海战略,明确目标市场和定位,避免盲目跟风;在文化层面尊重当地文化,加强跨文化沟通,建立信任和理解;在人才层面培养和引进国际化人才,打造一支熟悉海外市场、精通跨文化管理的团队;在供应链层面构建全球化的供应链体系,提高供应链的韧性和灵活性。林雪萍在书中对中国制造的全球化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中国制造将不再是低端制造的代名词,而是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的象征。中国企业也将从“产品出海”走向“品牌出海”,在全球市场上树立起中国品牌的良好形象。
《大出海:中国制造全球出征的关口与突破》是一本基于田野调查的中国企业出海纪实与产业分析。书中不仅有翔实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对于中国企业出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无论你是企业管理者、政策制定者,还是对全球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这本书都值得一读。它将带你走进中国制造的“大航海时代”,感受中国企业的勇气、智慧和力量,共同见证中国制造的全球化新征程。
记者:邢媛校对:李莉编辑:曹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