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京城及周边的各大滑雪场成了人们休闲的好去处。作为冬日的一项特色运动,滑雪因兼具美丽雪景与速度激情深受大众喜爱。但滑雪运动极具挑战性,对于实战经验并不丰富的非专业人士而言,在享受快乐的同时,还需注意保护好自身健康与安全。
处置冻伤别轻信“土方法”
滑雪时经常出现却往往后知后觉的一类意外伤害就是冻伤,早期常表现为患处皮肤苍白、红肿、发绀、热痒、刺痛、麻木等。冻伤是由于暴露在低温环境下导致的皮肤和其他组织损伤。当人体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尤其是0℃以下环境中时,局部组织可因血液循环不良而缺氧,引发冻伤。风速的增加也会加速体表热量散失,风速越大,实际感受到的温度就越低,使皮肤更易冻伤。湿冷环境比干冷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更大,因为水的传热性比空气高,热量散失更快。此外,不合适的装备无法有效防风保暖,同样会增加冻伤的风险。
对于处理冻伤,网络上流传着许多“土方法”,如用雪搓、热水泡患处等,事实上这些方法非但不能有效缓解冻伤,反而可能加重组织损伤,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应急总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缪国斌介绍,科学的冻伤应急处理措施应做到以下4点。
迅速脱离低温环境一旦发现冻伤,应立即转移至温暖处,避免继续暴露在寒冷环境中。
逐渐复温使用温水(37℃至40℃)浸泡受冻部位,持续15分钟至30分钟,直到皮肤颜色恢复正常并有知觉为止。切忌使用热水直接加热或火源间接加热,以免烫伤。
避免摩擦不要揉搓或按摩受冻部位,以免进一步损伤皮肤和组织。
保持清洁与干燥用干净的纱布包扎受冻部位,防止感染。同时,保持未受冻部位的温暖和干燥。
在完成以上紧急处理后,若冻伤部位出现水疱、皮肤变色、感觉丧失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寻求专业处置,避免留下后遗症。
为了避免滑雪造成的冻伤,建议开始运动之前对所有裸露部位的皮肤做好妥善保护。一是要选择防风、防水且保暖性能好的衣物,同时穿戴手套、帽子、围巾和防水鞋,确保头部、手部、脚部和颈部等易冻伤部位得到保护。二是要在面部、手部等裸露的皮肤部位涂抹具有防冻伤功能的护肤霜,减少皮肤水分流失,增强皮肤屏障功能。三是要尽量减少在寒冷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如需长时间户外活动,应定时返回温暖处休息,让皮肤有喘息之机。四是要保持皮肤干燥,因为潮湿的皮肤更容易受冻,最好及时更换受潮的衣物和鞋袜。最后是要留意身体发出的信号,当发现皮肤刺痛、麻木或发红时,这可能是冻伤的早期信号,应立即采取回到温暖处、用温水复温等措施,阻止冻伤进一步发展。
发生运动损伤就医诊断最稳妥
滑雪运动的另一类常见意外伤害就是运动损伤。每年冬季,医院都会接诊不少因滑雪受伤的患者,损伤类型大多是扭挫伤、擦伤和骨折,损伤部位涉及手腕、肘关节、肩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如果是与人相撞,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脑外伤、胸外伤或脊柱损伤等。
在滑雪场上出现关节扭伤或摔伤等运动损伤,缪国斌建议采取以下应急措施进行初步处置。
立即停止活动受伤后向工作人员或同行人员寻求帮助,尽快转移到安全、温暖处,切勿强行站立或走动,以免对受伤部位造成二次伤害。
检查伤势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小心检查受伤部位,观察是否有肿胀、出血、畸形或活动受限等情况。若伤势严重,如听到关节撕裂声或怀疑骨折,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冰敷与加压对于扭伤或轻度摔伤,可使用冰袋或冷敷包进行冰敷,每次15分钟至20分钟,每2小时至3小时重复一次,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同时,用绷带或有弹性的布条对受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以减少出血和肿胀。
抬高患肢在休息时,将受伤上肢或下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尽快就医即使滑雪跌倒后的伤势看似较轻,也建议就医检查,以排除骨折、韧带撕裂等严重问题。
为了远离滑雪造成的运动损伤,大家在滑雪前一定要将护具穿戴到位,并充分热身。在滑雪过程中,注意控制速度、观察四周。如果预感要摔倒,应尽可能地降低重心,顺势倒下,不要直接用手支撑地面,尤其是要避免头部朝下,以减少致命伤害。
哪些人滑雪得悠着点儿
缪国斌表示,滑雪运动的本质是一项极限运动,即便可以降低难度,它具有较高风险与挑战性的特性也没有改变,这就要求参与者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与之匹配。从临床经验来看,以下人群滑雪需更加“温柔”,万不可争强好胜。
为保证安全,儿童务必在家长的陪同下滑雪。刚开始学习时需选择初级雪道,并在滑雪前做好头部、肘部、膝盖等部位的防护。如身体有任何不适,不要带病滑雪,因为儿童的身体平衡能力、反应能力都不比成年人,如遇意外,受伤的概率非常高。
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咨询医生意见,确保身体状况允许后方可滑雪,以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担。滑雪时要特别注意控制速度和强度,不能过度劳累,有任何不适需停止运动。
滑雪运动具有的冲击和扭动特点,对关节的耐受力要求较高,可能会加重原有关节损伤,所以,关节疾病患者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滑雪装备,运动中注意保护关节,避免过度用力。
因特殊原因,手术或受伤身体尚未完全恢复的人要参与滑雪运动,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做好应急预案,注意保护受伤部位。
滑雪要求参与者具有一定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感,所以,不一定努力就有回报。初学者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逐步提高自己的滑雪技巧和身体协调性,不要急于进阶。缺乏运动基础或训练后平衡感仍然较差者如果贸然尝试滑雪高难度动作,那就很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此外,高度视力障碍者、角膜病患者、青光眼患者等眼部有恙人群均不适合参与滑雪运动。由于视力有问题,在快速运动下,人观察四周的能力会降低,造成身体撞伤的可能性要明显高于眼睛健康的人群,安全风险极大。
应急救助有方法勿盲动
目睹滑雪场上发生跌伤、冲撞伤等意外事件,如有余力施以援手,缪国斌建议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判断伤者的意识是否清醒,有无明显出血或骨折迹象,对于意识不清或伤势严重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救援。
对于开放性伤口应立即用干净的布料压迫止血,并进行简单包扎。在包扎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和干燥,避免感染。如果伤口较深或出血不止,应及时送医治疗。
怀疑伤者发生骨折时,应用夹板或滑雪板等物品进行临时固定,以减少骨折部位的移动。在固定过程中,要控制力度,以伤者的舒适和稳定为重,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如果伤者出现体温过低或失温症状,应立即将其转移到温暖的环境中,并给予适当的保暖措施。同时,要观察伤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并联系滑雪场救援人员或拨打急救电话,详细说明事故地点、伤情和所需救援物资等信息,以便获得快速、有效的专业救援。
缪国斌特别提醒,一些错误的急救处置,对于伤者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大家一定要知道正确的处置方法。
怀疑骨折不轻易搬动对于疑似骨折的伤者,未经固定就随意搬动可能导致骨折错位或加重伤势。
软组织损伤别按摩或热敷对于扭伤或肌肉拉伤等软组织损伤,盲目按摩或热敷可能加剧肿胀和疼痛。在受伤初期,应采用冷敷和加压包扎等方法来减轻肿胀和疼痛;在受伤后期,可根据医生建议进行适当的按摩和热敷来促进恢复。
伤到头颈部一定要就医头部和颈部是人体关键部位,如果这两个部位在滑雪时受伤,即使表面看起来无大碍,也要立即就医检查,不能存有侥幸心理。
伤势未明别自行服用止痛药在伤势未明确前,自行服用止痛药可能会导致真实症状被掩盖,从而延误治疗时机。在受伤后,建议就医明确伤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来缓解疼痛。
适度保暖更有利于恢复为伤者保持适当的体温很重要,但过度保暖可能导致其体温过高并影响伤情恢复。
总之,滑雪是一项有趣的冬季运动,充分了解其运动特性,根据自身条件量力而行,并掌握基础的急救知识,有助于降低滑雪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获得更加安心、快乐的滑雪体验。(作者单位:应急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