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年味丨黔西南布依族高台狮灯舞,热闹欢快又惊险刺激

舞狮,你可能见过

但在高台上舞狮,那就未必见过了

春节假期

来黔西南兴义市

感受热闹欢快的布依族高台狮灯舞吧~

2008年

布依族高台狮灯舞

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源:黔西南宣传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是中国传统百戏杂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春节等节日庆典活动中频繁出现。布依族高台狮灯舞是流传在贵州省兴义市马岭镇瓦嘎村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于东汉时期传入盘江流域,三国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元明清时代,舞狮活动在这一带的布依族中广泛流传。

图源:黔西南宣传

布依族高台狮灯舞表演时,用6张或8张八仙桌叠成高台,最上的一张翻转,四脚朝天,狮子自下盘旋而上,时而转动,时而跳跃,完成翻、滚、叠等惊险动作。直至顶部,狮子在四只桌脚上凌空起舞。值得一提的是,在高台四只脚上表演时,其他的用“摸脚”(即慢慢摸索),而瓦嘎的狮灯艺人则用“跳脚”(即快速准确地跳过去),表现出高超的技艺。

高台狮灯舞的“响器”(即打击乐)由马锣、钵、堂锣、鼓等组成,打法有上百种,新颖别致,变化极大。

除了布依族高台狮灯舞

黔西南还有这些非遗

↓↓↓

[布依族八音坐唱国家级]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八音坐弹”,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旋律古朴、流畅、优美、悦耳,常用于民族节日、婚丧嫁娶、建房、祝寿等场合,是深受布依族人民喜爱的说唱艺术形式。

八音坐唱主要分布在南盘江下游兴义、安龙、册亨三地的布依族聚居区,被誉为“声音的活化石”“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

八音坐唱的表演形式为八人分持牛骨胡(牛角胡)、葫芦琴(葫芦胡)、月琴、刺鼓(竹鼓)、箫筒、钗、包包锣、小马锣等八种乐器,轮递说唱。2006年,布依族八音坐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阿妹戚托国家级]

阿妹戚托,意为姑娘出嫁舞,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民族舞蹈,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州北盘江畔的晴隆县。

阿妹戚托的舞蹈动作主要由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运动变化来表现,舞蹈者有女性、男性或者男女混合组成。其表演形式由6人或者8人或者12人手拉手,在无伴奏的情况下起舞,表演队伍在表演中或围成圆圈或排成横排。在多队同时演出时,可谓气势磅礴,舞蹈以丰富的腿上动作,具有强烈的动感,有着“东方踢踏舞”的美誉。

2014年,阿妹戚托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布依族蓝靛染省级]

蓝靛染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传统的印染工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生活在南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同胞日常穿的染色土布衣裤全部都要通过蓝靛染,因此,布依族人自古以来就总结和发展了自己本民族的蓝靛染色技艺。2007年,布依族蓝靛染被列入全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源:中国黔西南

蓝靛染工艺是布依族土布服饰制作过程中一个重要工序,将植物蓝靛加工成染料靛泥,能让染色后的服饰布料色质鲜亮,有保质期长、质感好、防霉透气、不易褪色、无化学污染的特点。蓝靛染色后的服饰不仅耐脏、耐晒、不易褪色,而且对于刺挂草割引起的皮肤伤痛以及虫咬、疮疗等有消炎止痒作用。

图源:中国黔西南

欢快的高台狮灯舞

悠扬的八音坐唱

古老的蓝靛染

……

春节假期,来黔西南

与非遗来一场美丽的邂逅~

0 阅读:0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平台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并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