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下午,迎着绵绵细雨,“万千气象看四川·文旅融合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安逸走资阳专场正在雁江区水上运动基地火热进行。台上,著名画家、农工党四川省诗书画院院长苏茂隆深情讲述着他与安岳石窟的故事。“我是一名资阳安岳籍的画家,这些年来,安岳石窟给了我极大的灵感,以此创作了大量艺术作品。”苏茂隆的声音饱含深情,仿佛穿越时空,将听众带回了那个与石窟初次相遇的瞬间。
苏茂隆讲述他与安岳石窟的故事。
作为土生土长的安岳人,苏茂隆对安岳石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在他的记忆中,儿时第一次走进石窟,便被那恢宏的气势和精美的雕刻深深震撼。从此,他便与石窟结下了不解之缘,石窟也成为了他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回忆往昔,年轻时的苏茂隆曾在安岳县文化馆工作,那段岁月里,他与石窟朝夕相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后来,他转型成为一名职业画家,毅然决然地选择用手中的画笔,将石窟历经千年沉淀的风华一一记录下来。
多年来,他一心扑在安岳石窟艺术的研究上,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耗费两年时间,精心挑选出100幅最具代表性的安岳石刻画作,将它们汇编成《安岳石刻白描百图》,以此来抒发自己对家乡炽热的情怀。不仅如此,他还长期通过捐赠作品、举办义展等实实在在的行动,积极主动地为安岳石窟的保护事业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苏茂隆眼中,安岳石窟不仅是艺术的宝库,更是文化的丰碑。“作为唐宋时期石窟最为集中的石窟群,安岳石窟现存摩崖造像多达10万尊,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摩崖石刻经文更是达到40万字,位居全国之首。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和社会价值,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漫步在安岳石窟,仿佛穿越时空,真切地感受唐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独特的审美情趣。”苏茂隆动情地说。他认为,安岳石窟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融合性与和平性,清晰地反映出文化本土化、大众化以及地域化的发展进程。
苏茂隆还谈道,如今,安岳石窟的文化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在文化交流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引得德国海德堡大学等多所高校,以及敦煌、云冈等地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纷纷前来交流授课。此外,安岳石窟与大足等地还共同成立了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联盟,携手推出了极具特色的文物主题游径线路。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也在此取景,更是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最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安岳石窟・毗卢幻境”3D模型还完成了全省首笔文化数据资产交易,为石窟的数字化保护和商业应用开拓了全新路径。
同时,苏茂隆还肯定道,在安岳石窟的保护和传承方面,资阳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不仅颁布实施了《资阳市安岳石刻保护条例》,专门成立了安岳石窟研究院,设立了专项文物保护资金,构建起市、县、乡、村和文保单位“五级”联动责任体系。还配备了专业的文物守护人,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建立起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的文物保护网。
展望未来,他认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安岳石窟这一珍贵的艺术瑰宝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持续为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重要力量。而他,也将继续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安岳石窟的千年风华,讲述中华文化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