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派观天下》以《河北武邑 ,万亩冬小麦采用免耕播种 ,降本增效助秋种》为题报道的该地小麦免耕种植的消息,笔者看后又想起一年前本人所发布的《小麦是免耕好?还是深耕好》的文章,以及网友对两篇文章的留言。为此,应当弄明白免耕是一项增产措施,还是一种普遍种植方式,免耕是否具有推广价值的问题。笔者阐述如下自己的观点:
一、免耕种利弊共存,弊大于利
免耕有利方面:从理论和实践看进行免耕种植有利的方面一是减水分拔失,有助于抗旱保苗。由于播种前不翻动土壤,土壤水分蒸发损失少,这有利于保持土壤湿度,播种后种子有适宜的水分供发芽,或以后生长,由于土处于固定结构中,可以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三是避免水土流失。免耕播种地表秸秆覆盖使得表土在大风天气中不易被风吹走,在降雨天气中也能保护表土不被雨滴打实,增加下渗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三是免耕播种节约生产成本。由于省去耕耙作业的环节,每亩可节省耕耙费几十元,从而生产成本也相应降低。
然而,免耕播种也存在一些明显弊端:一是肥效发挥作用不易控制。由于免耕播种无法施底肥,且在施量上不好把控,容易出现施肥不足或过多的情况。首先底肥不足会导致作物苗期苗弱、根少,影响以后发棵,最终导致减产和品质着;而如果施肥过多,则可能导致表层土壤富营养化,在浇水和下雨时造成肥料流失。再者可能引发植株烧根枯萎、不发芽等问题。二是播种深度不易控制,免耕播种的深度一般只能在3厘米左右,有些地块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达到这一标准。由于播种过浅可能导致幼苗出土后或在生长过程中出现干枯、病态。更有甚者出现闪种现象,造成缺苗断垄,影响作物的全苗。三是容易出现植株倒伏,由于土壤表土层以下板结,植株扎根困难。据测验免耕的小麦主根入土只有40厘米,深耕的入土深度1.2米。玉米免耕的主根入土20~25厘米,深耕的入土50厘米,并且不定根少30~40%,入土深度只有5厘米。所以免耕种植的小麦、玉米等高杆作物容出现倒伏。四是病虫草发生严重,由于土壤不被翻动,又加上地表连年覆盖秸秆,这样病虫源基数高,草籽也多,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病虫草就会大发生。
免耕虽然具有一定优点,但与深耕细耙相比总的来说,还弊大利于。这是因为免耕的土地亩产量只能达到中产水平,不能获得高产,虽然免耕减少耕地成本,而深耕细耙的增产效益可以超出若干倍,二者相比还深耕细耙的土地亩效益高。所以,一般情况下种植农作物还是精耕细作为好。
二、免耕适宜地区
目前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平原地区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尤其是在小麦、玉米种植区域。这些地区适宜免耕的原因是地广人稀,气候干燥多风,并且降雨量少,水土易流失,一年只种植一季作物,亩产量处于中低产水平。以土地有收成为目的,而不是以高产或超高产为目的。
三、如何看待免耕的应用
免耕在一些地区的应用,还是引起一些不同看法,并提出弄意。如一位网友留言:“你最好跟踪报道他家麦子的长势,一直到收割,看看亩产量。再说出来,让大伙跟着学习。虽然我没种过地,但是麦子种前需要深耕细耙,麦子根才能扎的更深”。再如另一位网友比喻更加形象:“麦子根扎不深,夏天一吹就倒伏!还有,无法施低底肥!土壤板结,透气性差,易旱也易涝。节约了耕地耙地,可也把土地毁了!就像包饺子,和揉面太麻,节省了,不揉了。结果,包的饺子一煮就烂。一锅饺子变成一锅菜粥了”!从此看出大家对免耕法种植农作物还不太看好。免耕法是特殊地理环境条件下,一种耕作方式,只有在适宜的地区推广,才能发挥其作用。不能生搬到平原气候湿润地区,否则会造成一定不良后果。在广大平原气候湿润地区,将深耕为免耕相结合,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措施,如种植小麦时对土壤进深耕细耙,施足底肥,麦收后可免耕种植玉米或大豆,这样不仅省去耕地费用,还是做到不违农时,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适时播种,达到一播全苗。使用这种种植方法,小麦亩产一般在千斤左右,高产的在1200斤以上。玉米亩产也在千斤以上,大豆亩产200~300斤。
总之,免耕法作为一种耕作方式,要灵活运用,才能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