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好管,教不好”,怎么办?其实家长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

海雪聊教育 2024-12-31 13:57:36

在日常的咨询工作过程中,常常听到家长、父母抱怨,如今的孩子太有个性,自我意识过于强烈,根本就不听管教。

从“管教”这个词上,就可以大概推测出家长教不好孩子的原因。最起码,他没有理解教育的本质。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需要平等、尊重。家长、父母只能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指导者、引路人。

而家长用了“管教”这个词,给人感觉就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没有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更谈不上把孩子和自己平等对待了。

其实,身为家长的我们,在日常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仿佛小心、细心、耐心、恒心全部一股脑给了幼儿。

随着孩子慢慢成长,我们仍然试图要孩子跟上我们的节奏。可是,孩子呢,早已回不到从前。

那个以前总爱跟在家长屁股后的怎么也甩不脱的小跟屁虫,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爱特立独行了,与家长的亲密关系也变得生疏了,甚至有些孩子到了青春期,几乎与家长零沟通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难道孩子真的长大了,不再需要家长的陪伴、引导了吗?

其实答案很简单!关系出现了问题。

行为背后的动机,都是未被满足的需求;问题行为的背后,几乎都是关系问题。

人类是社会化的存在,需要社会关系、人际交往、与人互动,这样才能活得鲜亮,有生机。

因为每个人的存在,需要被看见,被连接,被尊重,尤其是孩子。只有被看见,才能看见自己的价值,才能打开心门,亲子沟通才会成为可能。

事实上,那些抱怨孩子不好管、太难管的父母,并不是说他们不爱孩子,也不是他们缺乏教养技巧,而是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亲子关系!

如今家庭教育的兴起,很多家长都投身到努力提升自己,学习教养技巧的行列中。

可是,为什么有不少家长对教养技巧能倒背如流,但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仍然问题不断呢?

就如频频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张家的孩子与父母打架,太叛逆;李家的孩子上学吊儿郎当,早已开始厌学了;李家的孩子在家里躺平,已经休学了;甚至还有犯上抑郁症的孩子。

其实,不管父母多么爱孩子,多么有教养技巧,如果亲子关系不够牢固,教养很容易出现问题。

父母和孩子之间,一旦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孩子的行为得不到父母及时有效的回应,他的内心需求不被看见,不被满足,就很容易出现对抗和拒绝自己父母的行为。

这种情况下,孩子表现出的种种行为,其实是所有生物求生存的三种本能反应模式,要么战斗(对抗或叛逆,捍卫自己的主权);要么逃跑(撒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避开家长等)、要么装死(摆烂、躺平等)。

经历过孩子的青春期的家长,也许经历过孩子表现出来的这三种反应模式。有的家长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养模式,而有些家长却坚持做自己,要孩子做出改变。

其结果就是: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学业,都会深受其害。

孩子并不会因为父母生养了自己,就无条件地服从父母的管教。更不会因为父母的这重身份,就自发自动地认可父母拥有管教的权利。

毕竟他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随着年龄增长,对这个世界已经有自己的认知,人生观、价值观已经渐渐有了雏形。

想让孩子自愿接受自己引导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孩子能感受到跟父母之间存在一种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自己认可的。

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特殊关系,即依恋关系,能够让孩子连接到安全感、自由、平等、尊重的关系。

这种关系决定了孩子的原生关系,孩子的依恋表现在:相信抚育者,相信他有能力照顾自己,可以与他亲近,建立某种联结。一旦这种关系缺失,教养就没有了根基。

教养的秘诀不是去做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技巧,而是父母在孩子心中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

这是为人父母者需要时刻谨记的,想让这个角色获得孩子的认可、肯定,父母先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当孩子想跟父母亲近时,父母能看见孩子想亲近的动机、需求,并且及时出现,充当安抚者,引导者,榜样,老师和教练。

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安放内心的家。有了家,这种安全感就会让他们有底气去闯荡世界;有了家,发自内心的信心,就能战胜困难、挫折;有了家,他们才能注意力集中地投入到成长中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学习。

我只要告诉所有家长,再好的家庭教育理念、教养技巧,都比不上良好的亲子关系,即依恋关系。

在孩子真正成熟独立前,只要他们需要,父母就有义务维系这种关系。只在处在这种关系中,父母对孩子的爱才是无条件,才能看见、理解、接纳、爱孩子的全部。

大道至简,教养的核心就是和孩子建立依恋关系,保护良好的亲子关系。可现实生活中,维系这种关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否则,就不可能出现那么多问题行为、问题孩子。

总之,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具备学习能力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不断修正。学会抓大放小紧紧拽住依恋关系,在教养的路上就算得上成功。

0 阅读:2
海雪聊教育

海雪聊教育

感谢大家的关注